ECFA辯論 臺當局應扮演平臺提供者角色

時間:2009-12-11 10:38   來源:台灣網

  在上週六縣市長選舉執政黨挫敗之後,國民黨內當然也掀起了檢討之聲。綜合臺灣媒體報道,有指出是美牛與ECFA在中南部激起了極大的反對聲浪,也是外界對馬當局最不滿意之處。對此,臺當局“經濟部長”施顏祥隨後表示,願意就ECFA與在野黨辯論,甚至連“吳揆”都表態可親上火線。但民進黨隨後卻表示不想辯論,也讓執政黨修補善後的努力如擊敗絮,完全使不上力。臺灣《中國時報》11日社論指出,民進黨不願辯論也許是心虛閃躲,但執政黨無論如何回避不了溝通對話的責任。 

  社論表示,基本上,臺灣民眾對於當局政策有不同意見,也認為當局官員並未對ECFA議題做好溝通。正由於事情沒有説清楚,所以一個“親中賣臺”的大帽子扣下來,國民黨在臺南就難以招架。此外,ECFA內容涉及數十個産業,如果不分子題而通盤涵蓋的辯論,八成也難以逃脫“親中媚外”與否的二分切割,最後只會激化對立,卻難以厘清問題。 

  誠如《中國時報》社論先前所分析,ECFA在目前這個階段只是一本書的框架目錄;這麼空泛的框架坦白説根本也無從反對起。民眾或有的疑慮其實隨産業別不同而有異,故所有的討論必須要進入産業協商內涵,將目前的困境、簽署的好處、可能的衝擊、互惠的利益、利基的互補、轉業的輔導等問題一一攤在陽光下。這些都需要廣泛的社會參與對話,絕不是“經濟部國貿局”所能單獨成事。

  就概念而言,當局既可以積極扮演決定一切政策的主導角色,也可以消極扮演提供思辯平臺的中性媒介。即使主政者對於簽ECFA的重要性與時效性已有相當的看法,但是ECFA畢竟是一個影響數十個産業、牽動數萬民眾生計前景的經濟議題,觸角龐雜、面向繁多,既有製造業、又有服務業,哪可能由“經濟部長”一個人包山包海去辯論? 

  社論認為,ECFA不但該談、該辯論,而且要切成若干個産業區塊好好的思辯探討。就每一個産業內容,如果簽ECFA真能使該産業獲利,則該産業公會就該研擬説帖、挺身為簽署ECFA而辯護。假若産業公會的正面觀點無法説服大多數民眾,那麼也許那一個區塊就不該開放、或是簽署條件要加以設定。假若某個産業認為不簽ECFA就是死路一條,那麼就好好參與社會對話,而非躲在當局背後,撿現成的便宜。 

  以當前討論最多的金融業為例:兩岸簽署MOU、要求ECFA中容許臺灣的銀行赴對岸承做人民幣業務,這些事獲利最大的當然是銀行業者。既然如此,自然該由他們站出來説服反對者,而不是將當局推到第一線。若有人對大陸分行的金融監理透明度有疑慮,臺灣業者也可以在對話平臺中提出答辯與因應的承諾。

 

  社論認為,就ECFA議題而言,當局官員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平臺提供者。雖然行政當局最後還是要做決策,但至少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或有的意見對立不該是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政治抗爭,而是正、反雙方民間經濟意見的交流。唯有當局敞開心胸,提供多個産業討論平臺,將正反意見在平臺中匯整對話,經濟議題才能回歸經濟,不再簡化為政黨間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 

  總之,ECFA是個關乎多個産業的經濟議題。民進黨“再怎麼野蠻”,也不能與各行各業的産業利益為敵。想通了這一點,也許行政當局該請各行各業説清楚講明白,究竟簽ECFA對他們的利弊得失是什麼。如果不去細部討論,始終將ECFA視為一團面糊,那麼馬當局就很難在民進黨的政治攻擊中脫身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