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報》:以歷史反制日本 遏其插手臺灣圖謀

時間:2005-08-16 15:48   來源:
  小泉終於沒有在8月15這個敏感的日子去參拜靖國神社,儘管這是迫於國內外的壓力,但仍不失為一個政治家的明智決定。

  中日關係近年日漸冷淡,政府高層交往偏少,在胡錦濤主席4月于萬隆會議期間會晤小泉之前,兩國最高領導人已長達4年沒有見面。與此同時,兩國民間仇視情緒日見增長,釣魚島問題、東海問題等領土爭端與貿易摩擦不時出現,其中最頻繁被觸及的是日本侵華歷史問題。

  隨著“八一五”的到來,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活動進入高潮,歷史問題更加突顯。有人對於中國抓住歷史問題不放感到不解。其實,一個遭受了14年(1931-1945年)侵略淩辱,犧牲了超過3500萬生命和遭受巨大財産損失的民族,無論要求侵略者作出怎樣的道歉都不算過分,何這個民族大度地放棄了戰爭賠償的要求,而侵略者卻至今沒有真正的反省與道歉。

  事實上,中國政府也並非抓住歷史問題不放。在中日建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中日關係總體發展良好,那時,歷史問題並不是嚴重的問題。2002年12月,北京學者提出對日關係新思維,主張中國“要有戰勝國和大國的氣度”,“對日本不必過於苛刻”,據知情人透露,政府方面也是贊同的,只是出於各種考慮,沒有公開表態而已。

  歷史問題近年來之所以愈來愈成為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小泉出任日本首相後,連續4年參拜靖國神社,加上日本要員在此問題上不斷發表言論挑釁中國政府,刺激中國民間反日情緒,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有所回應。二是在臺灣問題上,日本從搞小動作提升日臺關係,到明目張膽干涉中國內政,這是中國絕不能容忍的。對於日美2+2會議把臺灣問題稱為日美共同的“戰略目標”,北京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認為,這是日本公開其支援“臺獨”的面目,是一個很重大的政治事件。復旦大學學者吳心伯也認為,在日美針對臺灣問題的安全合作不斷強化以及日臺關係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臺灣問題的“日本因素”將會愈來愈突出。

  臺灣問題日本因素突出

  要想反制日本,歷史問題無疑是一個制高點。北京分析家認為,在中日經濟聯繫密切的今天,打經濟牌會兩敗俱傷;而在政治層面,由於日本政要一再作出有損兩國關係的舉動,雙方眼下已無信任可言。消息人士透露,中方已判定,至少在小泉任職期內,中日關係不太可能改善。以吳儀提前結束訪日為標誌,中國對日態度轉為強硬,直至表明決心阻止日本擔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是中國基於這一判斷所做出的反應。

  在此背景下,歷史問題就成為中國手中處理中日關係的一張重要的牌。因此,中國對於歷史問題並非抓住不放,也不只為了日本的道歉,其更深的用意在於以此牽制日本,使其不至於在破壞兩國關係上走得太遠,更為重要的是遏制其插手臺灣問題的圖謀。

  北京方面人士透露,中國官方將把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重頭戲放在9月2日日本正式簽投降書之日,屆時,中國將會就歷史問題再次向日本發出警告。(歐陽五)

  來源:鳳凰網;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