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的調查顯示,在連戰訪大陸後,對陳水扁的滿意度,跌到了39%的最低點,而對連戰的滿意度,則升至47%的最高點,在野的連戰居然領先了8個百分點。
這份由《中國時報》所做的調查,只計趨勢,沒有去問原因。於是,相對的、《聯合報》所做的民調就更值得注意了。這項民調顯示出對陳水扁不滿意的達38%,與《中國時報》的調查吻合。但《聯合報》的民調發現,有44%認為他缺乏誠信,只有34%相信他的誠信。56%認為他在政黨和解的問題上立場反覆,有45%認為他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上立場搖擺。
這兩家報紙,立場差距極大,《中國時報》偏綠,《聯合報》偏藍,但它們都有很高的專業性,不會和其他報紙與團體一樣偽造統計數字。由這兩家報紙的民意調查,我們已可很清楚的獲得兩點結論:
一、當臺灣的在野黨能在攸關最巨的兩岸問題上提出可行的新主張,由於有了新選擇,陳水扁已行情直落。
二、經過這些年陳水扁的反反覆覆,臺灣人多數已開始質疑他人格上的“誠信”問題。對政治人物的評價,一般皆以“表現”、“能力”為主。而臺灣卻在“誠信”上出了問題,這已是更基本的對人格的不再相信。這種統治者的“人格危機”,非常值得追究。
過去的臺灣,無論説它是“專制”成“威權”,但政治上至少是個黑白分明的世界。統治者也賡續著過去那種“君無戲言”的古訓謹言慎行。官場上或許會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懼,但至少統治者不會有人格分裂的問題。
在綠這一邊,除了繼承了李登輝那種權謀機變的統治術外,我們也知道臺灣的民進黨有許多出身於律師。而臺灣的法律教育,一向不重視法哲學和法理學等價值之學,最好的法律系學生即是那種熟記相互矛盾的法條,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哪一條的人。他們熟悉辯論之術,又懂得搬用相互矛盾的條文,這也造成了所謂“換了屁股即換了腦袋”。這種被扭曲的“律師文化政治化”,使得政客們非常懂得硬拗硬扯,以及不認為自我矛盾是一種羞恥。古羅馬政治家及演説家在《修辭學》裏即指出,只懂得修辭論,卻未受哲學洗禮,會出現道德危機。這些觀察和預言,早已在臺灣被證明。
臺灣綠色這邊,繼承了李登輝式的權謀政治,以及臺灣那種獨特的“律師文化政治化”,使得過去幾年來,他們的政治,除了分化、挑撥、相互利用、硬扯硬拗的説辭外,即不太有其他內容。尤其是在這個媒體的時代,一個星期前的事就已讓人覺得很遙遠,這種遺忘的加速,也鼓勵著政治人物的投機搖擺。今天這麼説,過了幾天又變了另一種説辭,這種事在臺灣早已司空慣見,而且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因此,過去十餘年裏,臺灣雖然説是有了政黨政治,但事實上它的內容卻是各式各樣的權謀及語言糾纏。尤其是臺灣獨派里長老教會是很大的一支,《新約 馬太福音十章十六節》裏的“你們當靈巧如蛇,馴良如鴿子”,對臺灣獨派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民進黨的智庫亦有了宣揚馬基雅維利“如獅似狐的君王”之道。這都是在合理化權謀,講話的反覆顛倒。在臺灣獨派的説辭裏,只要為了“臺獨”,一切手段皆可為。為目的而合理手段、權謀、語言的欺詐反覆,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不對了。正因目的可以合理手段,在“兩顆子彈”之後,才會有民進黨“立委”敢公開的説:“縱使自導自演又怎樣?這也是我們的本領。”
因此,臺灣政治領袖的缺乏誠信,講話翻來覆去如“變臉”,這其實並非個人的人格問題,而是集體的、有理由的、自認正確的一種心態。過去幾年這種現象即層出不絕,人們又不以為怎麼樣,已顯示出臺灣早已在習慣裏見怪不怪。由於大家的見怪不怪,遂更鼓勵出了他們的變本加厲。
只是,一個星期後和一個星期前説辭兩套,人們或許可以見怪不怪,但下午和上午即兩套説辭,甚至這個小時和上個小時就不一樣,變臉如此之快,這時候,人們由於習慣所造成的麻木感就被刺激而甦醒了。自從連戰訪大陸,綠色開始驚慌,陳水扁也亂了套的胡言亂語,而為了自保,他甚至公然與李登輝撕破臉,並將與他暗中有默契的宋楚瑜出賣。這一連串的突變在很短的時間裏被快速引發,所謂的誠信問題也因而被引爆。《舊約 箴言 十八章》裏,所羅門王所説的“舌弄是非的,陷在禍患中”,即是印證。當人沒有了誠信,話語的變來變去就會週期縮短,由星期到每天,而後由每天變成每小時,但一個人每個小時講的話都不可靠,那麼他還有什麼是可信的呢?
也正因此,誠信問題在臺灣正式被民意提出,這是個好現象。只有當人民重視政治人物的誠信,拒絕被顛倒的話語所蒙蔽,政治人物才不敢動輒變嘴變臉,比較像樣的政治才有可能!(南方朔)
來源:中新網;編輯: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