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制度化協商是民心所向

時間:2011-01-17 09:15   來源:台灣網

  華廣網14日發表署名張良驊的文章指出, 逾7成臺灣民眾支援兩岸制度化協商,並分析其原因。

  

  全文內容如下: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第6次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順利結束後,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月7日公佈最新民調指出,有 72%民眾支援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處理兩岸間的交流問題;超過半數以上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變得比較緩和。逾7成臺灣民眾支援兩岸制度化協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兩岸制度化協商來之不易。臺灣與大陸同屬於中國,隔海相望,血脈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似,但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隔絕往來狀態。直到1990年11月,臺灣當局才成立海基會,作為與大陸進行溝通的橋梁;大陸也在1991年12月成立海協會,負責與臺灣海基會進行溝通。兩岸兩會1992年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也就是“九二共識”。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拆毀了兩會商談的基礎。陳水扁2000年上臺後,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會未能後續協商。“風雨過後見彩虹”。國民黨2008年重新在臺灣執政後,堅持“九二共識”,謀求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大陸共同推動兩岸兩會的恢復商談。2008年6月,兩岸兩會根據“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的精神,終於在北京透過“陳(陳雲林)江(江丙坤)會”恢復了中止長達9年的商談,已在大陸與臺灣總共舉行了6次會談,就兩岸一些交流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商談,簽暑了15項協議、達到了一項共識,使兩岸交流在許多方面有了制度規定和保障,奠定了兩岸進一步交流的良好基礎。可見,兩岸制度化協商幾經曲折,來之不易,務必倍加珍惜。

   兩岸制度化協商已為臺灣民眾帶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隨著兩會商談的恢復和15項協議的簽暑,形成了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喜人局面,已給臺灣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許多利益。大陸根據兩會簽署的協議,以及盡可能照顧臺灣同胞利益的考量,積極推動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實現“大三通”,帶動臺灣航空業發展,2010年,華航年營收1381.4億元新台幣,年增40.77%,長榮年營收1044.1億元新台幣,年增42.5%;也形成兩岸生活一日圈,大大方便臺胞往來兩岸。給予大陸臺商提供融資指標,使臺商可以在大陸順利貸款,絕大多數臺商在大陸人民的支援下賺到可觀投資回報金額。推動陸客赴臺旅遊,已為臺灣創造巨大的旅遊收入,2010年陸客赴臺150多萬人次,為臺灣整體帶來觀光收入618億元新台幣;隨著將來“個人遊”的實現,將會有更多陸客赴臺旅遊。堅持每年派出多個採購團赴臺採購,2010年大陸企業赴臺採購200億美元。推動陸資企業赴臺投資,已有數十家企業在臺投資1.35億美元辦廠。充分考慮臺灣的市場容量和承受能力,透過海協會與臺灣簽暑ECFA早收清單時予以了“讓利”,使臺灣將獲得降稅額超過138億美元。將擒獲的臺灣多名犯罪嫌疑犯譴返臺灣,有效地支援臺灣打擊犯罪分子。臺灣的投資環境也隨之改善、優化、提升,臺灣的産品也更具出口競爭力,2010年1-11月出口到大陸(含香港)1147億美元,同比增長37.9%,順差771.6億美元;2010年,臺灣吸引臺商返臺投資超過400億元新台幣,吸引臺灣民間投資超過2萬億元新台幣,增幅達30%以上;吸引外商投資2000多億元新台幣,增強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後勁。

   臺灣與大陸未來交流的問題需要兩岸制度化協商來解決。大陸正在崛起,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臺灣的強大後盾,也是臺灣民眾未來就學、就業、經商、旅遊的理想地方。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未來臺灣與大陸交流還會有許多議題需要透過兩岸制度化協商來解決。就經濟議題來説,兩岸簽署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接下來要展開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及投資保障四個等協議的協商。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擴大,兩岸交流還可能衍生新的問題,也需要協商解決。根據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需要,兩岸還需要簽署文化交流協議。另外,未來還可能要就兩岸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比較敏感的議題進行協商,簽署相關協議,為實現臺海永久和平、兩岸共同發展、中華民族復興創造良好條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