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批實戰化名不副實:改打實彈就認為是實戰化

時間:2015-03-17 16:00   來源:解放軍報

  從實戰化到實戰的“一字之距”如何縮小?從練為戰到練即戰的“一字之差”怎樣破解?目前,各級堅持用戰鬥力標準抓訓練落實,演訓場勁吹求實風,實戰水準有了明顯進步。實戰化重在科學化,科學理解本質內涵,牢牢把握實戰化訓練的正確方向尤為關鍵。

  實戰化不能標簽化,概念與內容定位要客觀準確。縱觀各級訓練場,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練兵畫卷正在上演,但一些有關實戰化的“標簽現象”也令人如鯁在喉:本是一些基礎訓練課目,有的卻把其貼上“實戰化”的標簽;有的在訓練中放幾個發煙罐,在裝備上披些迷彩偽裝網,把打教練彈改為打實彈,就認為是實戰化了;還有的嘴上喊著實戰化,落實中卻重“看點”“景點”,背臺詞、編腳本等“和平積習”仍有市場。“貼標簽”貼不出實戰化,更貼不出戰鬥力。名不副實的標簽,不僅混淆了官兵對實戰化的科學認識,還誤導官兵錘鍊真正的實戰化能力,對戰鬥力有百害而無一利。

  實戰化訓練,核心是能打勝仗。實戰化之“實”,必須體現在戰鬥力上。只有把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立起來落下去,才能使實戰化訓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行實戰化,按使命任務設計內容,按實戰環境設置條件,按作戰進程組織演訓,按打仗要求評估能力,根本目的是生成和提高體系作戰能力。要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部隊最缺什麼就專攻精練什麼,把實戰化貫穿滲透于軍事訓練全過程各領域,做到按打仗要求訓練與按訓練去打仗相統一。要實現組訓形式與行動樣式、訓練內容與方案預案、訓練條件與實戰環境、考評標準與能力指標相一致,從難從嚴摔打錘鍊部隊,把能打勝仗必備的指揮、行動、保障能力和戰鬥作風練過硬。要把握體系作戰特點規律,發揮資訊的融合倍增作用,強化“體系練”,突出“練體系”,促進作戰要素無縫連結、作戰平臺自主協同,儘快形成體系作戰能力。

  劈柴要順紋路,抓實戰化訓練重在探尋現代戰爭制勝機理。可是,當前有的部隊訓練中忽視對作戰機理的研究訓練,最搶眼的反而是各種形式的拉動,浩浩蕩蕩的機動隊伍頗為壯觀。誠然,帶有實戰背景的拉動是提高訓練水準的重要環節,但只為了途中好看而淡化了戰略戰術研究,簡單地把“拉動標準”等同於戰鬥力標準、把拉動訓練等同於實戰訓練,只能是拉得出,但不一定打得贏,到了真正生死對決的戰場未必能有勝算。

  實戰化訓練講求全員額、全時域、全過程,沒有先後主次之分。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每個戰位都是戰鬥力“鏈”上的重要一環,每項工作都是戰鬥力提升的墊腳石,哪一環、哪一項都不能缺,哪一環、哪一項都不能弱。哪怕只有一個節點出問題、一個崗位出紕漏,都可能導致“馬掌效應”。在實戰化訓練中,軍事、政治和保障三家,誰當主角、誰當配角,隨時都處於變換之中。戰鬥力標準不僅僅是軍事工作標準,實戰化訓練也不僅僅是軍事訓練,決不能認為政治工作是在做虛功,保障工作不能直接“打打殺殺”,抓實戰化就是軍事部門一家的事,其他間接的工作都無關緊要。

  “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實戰化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合力推進。只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部門、各作戰單元和各作戰要素密切協同,唱好“同一首歌”,走好“同一條路”,才能形成體系優勢。政治部門要通過戰鬥力標準大討論、戰鬥精神培育、幹部選用、典型宣揚等為實戰化訓練“鼓與呼”;保障部門要科學確立訓練經費投向投量,練好“走打吃住藏,供救運修防”基本功,突出重大演練活動保障,發揮最大保障效益,為實戰化訓練“加油送彈”,從而提升實戰化訓練品質效益。(劉學農 何悅東)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