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甲午戰爭戰敗 國家意志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

時間:2014-08-12 08:55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距離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週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慘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薛國安少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解析了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談到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是否由於國家意志上的薄弱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時,薛國安表示,這的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場戰爭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多種因素起作用,國家意志是精神支柱和脊梁,也是力量的源泉。即使規模再龐大的軍隊,購買很多武器裝備,如果將士沒有發自內心地作戰,也很難發揮作用。反之,如果具備上下一心的精神意志,即使武器裝備上稍有欠缺,也同樣有機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薛國安表示,清軍入關後,坐享太平,逐漸精神萎靡,安於守城,尤其在思想上習慣於“騎射定天下”,沿用過去的作戰理論和作戰方式,再加上閉關自守,不屑于看周邊國家的變化。其實清朝末年,世界各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歐洲工業以及軍事技術的迅速發展。日本在唐朝時期,曾派大批譴唐使到中國學習各種文化、技術,把很多優秀的東西引進到日本,但是,隨著中國封建制度越來越僵化,社會節奏越來越慢,到晚清時,日本著眼于脫亞入歐,加入歐洲革命的快車,又派大量的學生、軍官去歐洲學習。

  談到當時的清政府是否沒有真正地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精神動員時, 薛國安表示,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及集權統治,對民眾實施愚民政策,不敢全面動員教育人民,有意回避思想文化教育的事情,造成了普通民眾頭腦裏的國家觀念並不強,更沒有什麼國防觀念。因為在當時的封建王朝,不分朝廷和國家這兩個概念,朝廷就是國家,國家就是朝廷,效忠朝廷就行,怎麼去保衛這個國家呢,大家都沒有這麼個概念。因此,國防觀念極其淡薄,基本上談不上愛國主義教育。朝廷上層整天歌舞昇平,下層的普通百姓只顧管好自己的營生,上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無法團結一致來迎戰、保衛國家。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