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述評世界將為伊拉克之亂付出代價

時間:2014-07-02 10:19   來源:新華國際

   據參考消息報道【香港中美聚焦網6月24日文章】題:21世紀伊斯蘭國之夢:美國、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將為之付出多大代價?(作者美國印中美研究所國際商業研究主任丹施泰因博克)

   在小布希時期,美國政府的新保守主義鷹派認為,薩達姆侯賽因倒臺將成為光輝的民主進程中倒向該地區其他獨裁國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但正如我當時認為的那樣,這一多米諾骨牌理論反映了一些嚴重誤判,而這些誤判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地區局勢造成劇烈影響。

   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垮臺後的數年中,伊拉克完成了向多元化政治制度的過渡,並於2005年舉行了選舉。但伊拉克的現實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鐵托去世後的南斯拉伕。伊拉克正在分裂成分別在庫爾德人、什葉派和遜尼派領導下的三個部分。沒有解決的舊有分歧在2012年年中重新浮出水面,把伊拉克變成了戰場。

   在2013年12月政治裂痕演變成持久暴動之際,世界媒體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烏克蘭。2014年初,“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控制了安巴爾省的幾個城市,從而為6月前佔領摩蘇爾和其他遜尼派城市鋪平了道路。

   引發石油關切

   2012年,伊拉克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既包括歐洲發達經濟體、美國和韓國,也包括大型新興經濟體,如印度、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

   美國正在經歷頁巖氣革命,因此不會像主要盟國那樣受到不利局面的嚴重影響。相比之下,嚴重依賴俄羅斯石油的歐洲早已對烏克蘭/俄羅斯危機苦惱不已。

   石油價格今年1月還處於每桶90美元的低位,上周卻收于107美元。在美國,由於市場擔心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在歐洲,航空公司股價下跌。在亞洲,金價走強。在印度,石油進口對盧比匯率形成壓力。

   目前,在伊拉克出口的石油中,有近一半被中國買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目前是伊國內最大的外國投資者。

   從短期看,這場危機將會導致中國國內油價上漲;從長期看,北京將會被迫增加從俄羅斯、伊朗和阿曼等國的石油進口。

   從中期看,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會持續減少,而中國的這種依賴性將會持續增加。在華盛頓,這被視為一個軟肋,因為中國會更加依賴阿拉伯石油。在北京,這被視為一種機遇,因為經濟利益能為戰略合作提供支撐。

   或現伊斯蘭國

   儘管有人猜測美國和伊朗正在伊拉克展開闔作,但由於華盛頓對什葉派總理馬利基牢騷滿腹,伊朗最高領袖反對美國在伊拉克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正在加強對敘利亞邊界一帶的控制,希望為伊斯蘭國建立權力基礎。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曾在10年前發表的《全球趨勢》報告中談到中東可能出現“新伊斯蘭國”的情況。該委員會曾對聖戰者企圖從傳統政權手中奪取控制權而進行的鬥爭進行跟蹤。

   全球危機結束後,人們將這種情況置於腦後。分析人士認為,該地區的穩定局面已經加強。我和其他一些外界觀察家向國家情報委員會代表強調,這是一個錯誤。

   華盛頓的看法與伊拉克的現實關係不大。此外,由於全球危機的余波將削弱中東的增長前景,這種情況將會變得更加緊迫。

   目前,聖戰者在伊拉克受到表揚,有人説他們讓城市變得安全了,還提供服務,並使人們擺脫了馬利基的腐敗統治。然而,如果“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能有機會鞏固統治,該組織可能會以公開鞭笞、截肢和砍頭的方式實施自己版本的伊斯蘭教法。

   阻礙全球增長

   就在一兩年前,能源分析師還在熱情洋溢地談論伊拉克—中國關係的未來。有人預計,到2035年,伊拉克生産的石油將有80%流向中國。在北京看來,這意味著石油供應的進一步多樣化和更趨穩定。在巴格達,這將為多年的經濟發展、增長和繁榮提供支撐。

   如果伊拉克危機久拖不決,中國會忍受下去,但伊拉克會陷入分裂。在新興世界看來這是壞消息。發達經濟體在幾十年前就經歷了能源密集程度最高的增長階段,而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目前正在經歷這個階段;在包括印度和幾個非洲國家在內的其他經濟體,這個階段將很快到來。

   在發達世界看來,極為不利的情況難以忍受,因為油價會隨之升至每桶150美元。在美國,這將阻礙經濟復蘇。在歐洲,這將使該地區經濟重新陷入嚴重衰退。在亞洲,這將干擾日本的改革議程,導致中國的增速和再平衡步伐放緩,並使新興亞洲國家的崛起受阻。

   伊拉克需要的是有效穩定,即通過多極合作實行的法治———而不是一個或另一個西方大國作為帝國主義留在該地區的遺産的代理人實行的法治。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