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新挑戰——生存性與經濟性
過去20年,美國海軍航母使用愈發高效,能滿足長時間、高強度作戰要求,但與此同時,航母也面臨著愈發嚴峻的挑戰。
美國海軍目前擁有的均為“超級”航母,具有強大的偵察、預警和打擊能力,但對於弱小敵人,這些能力並不是必須的。
在利比亞戰爭的“奧德賽黎明”行動中,美國海軍主要使用了“齊爾沙治”號多用途登陸艦。新一代“美國”級多用途登陸艦上,將搭載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能滿足對小規模低強度軍事行動的需求,這在美國削減軍費預算的大環境下非常重要。
現代導彈驅逐艦等大中型水面艦艇的武器裝備高度現代化,能執行反潛、防空、反導、打擊水面和岸上目標等多種任務。海基“戰斧”巡航導彈完全可以勝任原本由殲擊轟炸機擔負的多種任務,且造價、使用和維護費用更低,部署更靈活,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航母。
與此同時,航母還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威脅。許多國家在發展美國所稱的“區域拒止”能力,如非核動力潛艇、反艦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反艦航空兵、水雷、防空系統等,儘管尚未對美國的全球大洋制海權構成挑戰,但已具備在本國瀕海海域同美國爭奪制海權的能力。
如果在與這些國家發生軍事衝突時使用航母,航母部署須保持在敵方有效打擊距離之外。這樣,將使得航母艦載機有效作戰半徑大大減小,導致航母整體作戰效能大幅降低。
解決之道,無外乎繼續增大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和機載武器射程,但必將受到航母和航母艦載機搭載能力的制約。如果為搭載更高性能和更重型的艦載機而增大航母排水量,會造成航母機動性下降以及部署難度的增加。
航母固有防護能力低,且屬於極為昂貴的戰略性資産,在當前全球多國削減國防預算的大背景下,可以預見,航母排水量不會再繼續增加,“尼米茲”級和“福特”級這樣的10萬噸級航母,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大航母了。
還可以斷言,海上戰爭仍將繼續向遠端精確打擊方向發展。如果航母實施的打擊可以由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略轟炸機等遠端打擊武器替代,航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