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專家解讀我國首艘航母正式入列

時間:2012-09-26 09:44   來源:解放軍報

  ■觀點5:航母首任艦長政委經歷豐富堪當大任

  ■觀點6:我軍高素質航母人才方陣將迅速崛起

  記者:在交接入列儀式上,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首任艦長、政委首次亮相。能否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

  李莉: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艦長張崢,1969年出生於浙江長興,海軍大校軍銜,研究生學歷;政治委員梅文,1965年出生於湖北黃梅,海軍大校軍銜,大學本科學歷。他們都是從基層崗位成長起來的優秀軍官,有著豐富的艦艇工作經歷。這兩位主官都是“60後”,其中艦長張崢的年齡只有43歲,並有到英國軍校留學兩年的經歷,曾擔任護衛艦、驅逐艦艦長,有著豐富的管理和指揮經驗。據了解,在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人才方陣中,除了這兩位高素質的主官,艦上本科以上學歷的軍官達到98%以上,博士碩士也有50余人。

  從這些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出艦上官兵具有年輕化、學歷高、實踐經驗豐富等特點。在影響戰鬥力生成的諸要素中,人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雖然,航空母艦的裝備科技含量很高,操作非常複雜,生成戰鬥力的週期相對較長,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支高素質的航母人才方陣將迅速崛起,一定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在駕馭我軍第一艘航空母艦的征程中留下光輝的足跡。

  ■觀點7:中國航母的戰力在於形成海上作戰體系

  ■觀點8:航母對我國海軍建設具有巨大綜合效益

  記者:航母從來不是單獨作戰的,請結合航母大國的實際談談中國航母未來可能的編隊組成。

  羅援:對於航母而言,艦載機是它的靈魂,由各種艦艇組成的編隊是對其保駕護航的“衛兵”。目前美國航母編隊大致編成是:2艘巡洋艦、2-3艘導彈驅逐艦、1艘護衛艦、1-2艘攻擊核潛艇和1艘供應艦。當然航母編隊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作戰任務不同還會臨時作出調整。這個編隊將具備攻擊、反潛、反導、防空和電子攻防“五位一體”作戰能力,遠中近火力無縫連結,水下、水面、空中體系作戰。我們未來的航母編隊也會基本按照這個思路,根據我們的艦種編組我們的作戰編成,形成功能完備、優化組合的海上作戰體系。

  記者:這艘航母的入列,將會給人民海軍建設帶來什麼綜合效益?

  李傑:從綜合效益比來衡量,航母編隊所帶來的巨大益處、強大威力與諸多優長,是當今絕大多數兵力兵器無法企及和替代的。在全球9個擁有航空母艦及一些加速發展“準航母”的國家中,現如今無一例外,依然繼續投入鉅額軍費,加速研製、購買、改裝和建造下一代航母。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首艘航空母艦的入列,將帶來我軍海戰思維理念的新昇華、海軍作戰樣式的新變化、海軍建設模式的新變革。

  ■觀點9:我們更需要保持一顆清醒冷靜的平常心

  ■觀點10: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航母發展道路

  記者:中國第一艘航母正式入列,作為一名中國軍人,此時此刻作何感想?

  尹卓:只有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海洋帶給我們的才能是繁榮、和諧和安定。作為中國軍人,今天我們更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以清醒、客觀的態度對待中國海軍第一艘航母入列。畢竟,面對這一別人已經領先了100多年的龐大而複雜的技術系統,我們還是一個新手。

  李傑:從技術層面上,我們尤其應該客觀地認識到: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航母,但形成作戰能力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週期。另外,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在很多場合、很多時段下,航母及其編隊也常有力所不及的情況。比如,航空母艦編隊陣容龐大,這也導致其不易隱蔽自己,容易遭到對方探測發現和攻擊。

  記者:對中國首艘航母入列後有什麼期待?

  尹卓:希望中國首艘航母儘早形成作戰能力,期盼從中國航母編隊中走出更多的海軍建設人才。

  羅援:中國航母的發展,不一定沿用西方國家的發展思路,應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航母發展道路。

  李傑:航母入列,只是海軍發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頭腦清醒、腳踏實地一步步前進。希望航母的入列為中國海軍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