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武器不靠譜 一年內收到外國861件索賠要求

時間:2012-06-21 14:14   來源:新華網

  導致俄羅斯軍工企業集體沒落的根源並不在外部,各方面的深層次體制問題才是關鍵。AK-47步槍製造廠的破産,只是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

  今年4月下旬,俄羅斯《報紙報》率先披露的一則消息,在全球軍事愛好者中掀起了波瀾——以生産AK-47突擊步槍揚名的伊熱夫斯克機械製造廠宣佈破産!近年來,在俄領導人向民眾描繪重振軍力的美好願景的同時,有著輝煌過去的俄軍工企業接二連三地垮臺或遭兼併,其中不乏米格飛機公司這樣的“老字號”。因此,伊熱夫斯克廠的悲愴謝幕只能算是這一趨勢的自然發展。儘管該廠總經理馬克西姆庫久克等人一再宣稱,缺少政府訂單和倣冒品氾濫才是壓垮公司的主要原因,俄《論據與事實》雜誌卻道出了殘酷的真相:導致俄軍工企業集體沒落的根源並不在外部,從蘇聯時代延續至今的深層次體制問題才是關鍵。

  軍工産業成了喂不飽的“吞金怪獸”

  在“紅色帝國”蘇聯最鼎盛的時候,其軍工體系的各項指標幾乎是天文數字。1988年,《真理報》曾載文指出:蘇聯國防工業從業人員達1300萬,每年生産的作戰飛機相當於美國空軍全部飛機總和,平均7小時造出1枚導彈,坦克年産量2000輛以上……這些恐怖數字的背後,是龐大的國防産業鏈條和佔國民生産總值20~25%的軍事開支(半數用於裝備採購)。計劃經濟體制下,各軍工廠分工非常細緻,以T-72坦克為例,合作生産單位就有700多家。

  如此臃腫的體系,依靠持續的鉅額投入才能維繫。然而,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國防經費嚴重縮水,主戰裝備的採購量連續多年徘徊于個位數和十位數之間,最慘的是1996年,只有5輛坦克入役。即便是如此可憐的産量,也需要成百上千家工廠同時開工。僅有的一點資金猶如撒胡椒面,根本不夠確保生産線運轉,而後者一旦關閉,重啟的費用更加昂貴。2006年,俄打算向東亞某國出售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78加油機,談判基本結束後,驚覺多個生産工廠已經癱瘓,合同總價還不夠恢復産能,這筆交易只能打了水漂。

  就這樣,俄軍工企業陷入了訂單不足導致産能不足,又因為産能不足導致沒有訂單的死迴圈。軍工産業成了喂不飽的“吞金怪獸”,先是拖垮了蘇聯,現在又將拖垮它自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