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新三線”軍事戰略具有強烈進攻性

時間:2012-05-09 11:08   來源:瞭望

  美國在亞太的“新三線”軍事戰略已經將軍事封鎖降為次要地位,而重在運用綜合壓力對相關國家全面施壓。

  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全球防禦體系中重點防禦或遏制的對象。為此,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構築了軍事封鎖線。其佈局表現為“三條島鏈線”:

  第一島鏈是指由韓國、臺灣島、菲律賓形成的第一道島鏈封鎖線;第二島鏈是指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磺群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組成的島鏈封鎖線;第三島鏈是指由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大洋洲的一些群島構成的島鏈。美國在這三條島嶼鏈上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部署了大量的兵力。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島鏈兵力部署和基地建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三條封鎖線的舊佈局基本上瓦解。種種跡象表明,隨著亞太地區新興力量開始出現,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正加快其全球軍事戰略重心的東移,加速構建亞太地區新的防禦體系。

  “雙重心重疊”背景下的“新三線”

  自奧巴馬上臺後,美國開始調整海外軍事部署,先後拋出了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的計劃;從國家安全層面先後出臺了《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反恐戰略》《國家網路安全綜合計劃》和《國家安全空間戰略》等一系列報告;從防務與軍事層面先後拋出了《核態勢評估報告》《彈道導彈防禦評估報告》《國家軍事戰略報告》和《維護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防務領域的優先任務》的“防務戰略指南”等。美國這一系列動作,推動其全球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經中東移到了亞太,這種移動呈現為“由西向東”。

  同時,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從歷史角度看表現為由南歐、西歐、北美向亞太的移動,這種移動呈現為“由東向西”。全球經濟重心“由東向西”和美國軍事戰略重心“由西向東”這兩種表現為相反方向的重心移動目前相遇于亞太地區。這是一種非常特殊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雙重心重疊”現象。正是因為這種“雙重心重疊”,亞太地區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就成為了美國全球防禦體系調整後的重點防禦之地。這種現象正在導致亞太安全環境趨於複雜。

  美國亞太軍事新戰略呈現出“新三線”特點——“熱點線”、“動態線”和“威懾線”。

  具體表現為:第一道是“熱點線”,即美國在亞太地區不斷製造“熱點”問題形成的熱點線。其目的就是製造動蕩,破壞亞太地區相對和平與穩定的安全環境。

  第二道是“動態線”。即在亞太地區通過軍事演習等形式而形成的動態的軍事存在,其目的是在人員不斷頻繁變化的表像下使其存在於亞太地區的軍事人員的規模基本穩定,以維持其足夠對危機作出反應的軍力。

  第三道是“威懾線”。即通過重點建設美國的關島基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基地和位於印度洋北部的迪戈加西亞基地,其目的是使這三地作為“戰略島”而形成一個“V”字型大視野上的戰略威懾線,以維護其亞太防禦體系的穩定,同時危機出現時可以對前出的危機反應力量提供支援。

  美國“新三線”佈局中各條線在其亞太軍事戰略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熱點線”是指有美國背景而形成的一系列熱點問題地區,如朝鮮半島問題、臺灣問題、南海問題、南亞問題和中亞問題等。這些問題有的是存在半個世紀以上的老問題,也有進入新世紀後出現的新問題。隨著美國將其全球戰略東移,美國還可能在亞太地區製造新的熱點問題。美國將盡可能地使這些熱點問題都熱起來,不僅使亞太地區處於動蕩狀態,而且還消耗亞太新興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精力。

  “動態線”是指美國通過與亞太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演習而事實上實現的軍事存在。近年,尤其是進入2012年以來,美國在亞太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演習,並且這種軍事演習還表現為連續不斷地進行,使美國在這一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兵力和軍事裝備。這種動態軍事存在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比固定性的駐軍威脅更大。

  “威懾線”是指美國通過重點加強在關島、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和印度洋北部迪戈加西亞基地的軍事存在而從戰略上對亞太地區形成的軍事威懾。根據美國的海外基地建設規劃,美國要將關島建成其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達爾文港的美國駐軍既可與關島和迪島的美軍形成戰略配合,還可對南海地區出現的危機迅速作出反應。迪島的美軍既可應對中東地區的危機,也可與達爾文港以及關島的美軍相配合應對南海地區的危機。所以,駐關島、達港和迪島的美軍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支點,瞰制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同時,駐這三地的美軍遠離熱點地區,既可遠觀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地區事務中去,也可前出插手對美國利益攸關的問題,這使美國完全掌握著自身行動的主動權。這是美國面對冷戰後尋找不到明確的戰略對手而為維護其主導地位而下的一著苦心之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