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設施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誤讀情報,可能導致誤判局勢、甚至錯誤發動戰爭,美國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是一例。所以,面對伊朗時局,美國情報部門尤為“審慎”。
美國《紐約時報》17日一則報道説,在判斷伊朗是否謀求核武器方面,美國情報部門用盡“渾身解數仍難搞清”。
情報難啃
西方如何解讀伊朗相關情報,就現階段局勢看,關乎“戰爭”與“和平”。
《紐約時報》文章以美國官員為消息源報道,美國情報部門現階段的基本判斷是,伊朗尚未決定是否尋求核武器。
文章説,對這一判斷,美國情報部門官員在公開場合和私下場合均表示“有信心”。
不過,一些官員警告,情報部門在解讀伊朗高層真實意圖、以及後者是否會批准研發核武器問題上,判斷不可能百分百準確。
一名情報部門前官員告訴《紐約時報》記者,“我對伊朗沒有重啟核(武器)研發項目有75%的信心”。這名官員説,面對海量資訊、一些“模糊不清”的資訊以及一些“過時”資訊,情報分析師往往無法作出完全肯定判斷。
另一名情報部門前官員説,“伊朗情報最難啃”,因為“伊朗體制讓人混亂……讓人搞不清誰説話最權威”。
用盡招數
《紐約時報》文章披露,為評估伊朗是否重啟核武器項目,美國情報機構多年“盯梢”伊朗鈾濃縮和導彈技術研發。但即便如此,情報也難言“準確”。
傑弗裏 T 裏切爾森是紀實文學《監視核彈》的作者。他説:“在一些特定階段,跟蹤武器研發十分困難,除非有人泄密,或是截獲他們的通訊。”
情報部門官員承認,為獲取伊朗情報,美國“投入一切手段”。
《紐約時報》文章詳細介紹各部門分工:國家安全局監聽伊朗官員的電話通信;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分析雷達圖像和核設施電子圖像;一些安裝在地表的秘密感應裝置可探測電磁信號和放射;空中據信有無人機偵察。
一些情報部門官員説,監聽伊朗官員、核科學家方面難度不小,因為核活動相關決策高度保密,只有十多名政府高官和核物理學家“值得監聽”。
文章説,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很難招募間諜”。情報部門前官員説,美國在伊朗不設大使館,使間諜失去“基地”、難以活動。中央情報局在伊朗境內好似“盲人”。
文章披露,“美國情報機構眼下嚴重依賴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提供資訊”,因為他們“親臨現場”,進入相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