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美兩國就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今春訪美時發表安全保障聯合宣言的內容問題進行了磋商,其主要內容是再次修改1997年曾經修改過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重點在於遏制中國的海洋戰略。至此,一直以來日美同盟或明或暗的對華指向將終於明朗化,其戰略目標經過冷戰結束後的迷茫、模糊之後,最終走向了清晰。
冷戰結束後,日美兩國曾經因為失去共同的敵人而“苦惱”,而美國則失去了繼續賴在日本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日美同盟漂流”階段,同盟陷入了迷茫。
1996年臺灣海峽局勢緊張,日美兩國開始重新審視該同盟,修改了1978年制定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並於1997年制定了新的“指針”,把防衛目標鎖定為“周邊事態”。所謂“周邊事態”是指朝鮮半島和臺海,實質是針對中國,但當時做了模糊處理。這個有著確定內涵,但又不倫不類的模糊表述“挽救”了日美同盟,也使美國避免了撤出東亞的結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崛起逐漸形成定勢,這便在戰略上對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構成“威脅”。日本在美國授意下制定了新版防衛大綱,把防衛目標移向“西南諸島”,明確指出中國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擔憂事項。美國又出臺了“新亞太戰略”,高調重返亞洲,這些都將成為此次兩國再次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和發表聯合宣言的主要內容。從此,“中國”這個主題,由遮遮掩掩變得“堂而皇之”了。
然而,軍事上的防範,總不能代替經濟上的依賴。日美兩國在深化同盟關係並把中國視為戰略敵手的同時,卻不能擺脫經濟上有求於中國的局面。所以,日美兩國的“戰略家”們所設計的“經濟合作,軍事對抗”模式,也就讓人覺得那麼不現實,那麼不合情理,那麼不厚道。(廉德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