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分析:日本軍事舉動頻頻釋放哪些信號?

時間:2011-07-19 11:15   來源:科技日報

  因大地震備受全球矚目的日本,進入7月份的一系列軍事性動作,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日本防衛省發佈“防衛生産技術基盤研究會”的中期報告,要求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自衛隊史上第一個海外軍事據點,在東非的吉布地舉行了開設儀式;日本政府內閣決定,將7月23日期滿的海上自衛隊赴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的時限延長1年;日本正考慮購買美國用於彈道導彈防禦和災難預防目的的早期預警衛星;為填補“自衛隊部署的空白地帶”,自衛隊將於2014年進駐位於日本西南端的與那國島。那麼,日本這一系列密集的軍事舉動釋放了哪些信號呢?

  對於日本來説,2011年的確不是吉祥之年,國民甚至世人都對日本的現狀與未來,産生了強烈的不安情緒。而一度沉寂的日本“沉沒論”“衰退論”和“沉淪論”,更是像福島核電站上的核陰雲一樣,籠罩在日本人的心頭。尤其是隨著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和國家實力的日益下降,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也呈日漸式微之勢,國家形象亦江河日下。而通過在海外建設軍事基地和擴大自衛隊駐防範圍之類的軍事舉動,則可向世人展示日本積極向上和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一定程度上能提振國民信心,有助於日本在國際上重振國家形象。

  仔細分析日本的這一系列軍事動作,人們不難發現日本政府都給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像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是為發展國內防衛産業;建設海外軍事基地及延長海上自衛隊執行反海盜任務的時限是為了打擊索馬利亞海盜;買美國的早期預警衛星是用於災難預防;甚至自衛隊進駐與那國島這樣的正當軍事部署調整,也被冠之於“有利於災害發生時做出迅速應對”。但在這些看似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中,有一些卻存在挑戰日本和平憲法之嫌,如在海外開設軍事據點、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和延長海外駐軍時限;有一些則是在民用目的的掩護下暗藏軍事企圖,如買預警衛星和進駐與那國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事實表明,日本正是利用了各種危機提供的一切可乘之機,逐步突破了和平憲法制約,應該引起國際社會的警惕。

  顯然,亙古未有的大地震與海嘯對日本的國民經濟與民眾心理,均産生了很大的衝擊,可卻沒有撲滅日本成為正常軍事大國的勃勃野心。像東京市長石原慎太郎和日本帝京大學教授、前日本北方防衛總監志方俊之等日本右翼頭面人物,反而借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的核災難為題大加發揮,再次鼓吹日本進行核武裝,要求自衛隊擁有核打擊部隊與防輻射特種部隊。儘管少數右翼分子的個人觀點未必代表政府立場,但與日本內閣近來的一系列軍事舉動聯繫起來看,“強軍論”顯然已經成為日本朝野的一種共識。

編輯:王亞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