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意軍事干預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時間:2011-03-31 16:37   來源:人民日報

    雖然國際社會不斷呼籲停止在利比亞使用武力,但是西方對利的軍事打擊仍在繼續,利比亞陷入內戰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大。

    其實,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這些年曾不斷向西方示好:2003年宣佈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對洛克比空難擔責,給受害者開出高達27億美元的鉅額賠償;國內石油工業大量吸收歐美資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石油公司在利石油市場佔據重要份額。此外,卡扎菲還主動配合西方的反恐戰略,宣佈與“基地”等恐怖組織勢不兩立。但即使如此,西方為何仍不接受卡扎菲甚至要將他置於死地?

    從個人角度看,外交政策飄忽不定導致處境孤立,無疑是其遭受打擊的重要根源之一。卡扎菲早期曾簡單地使用暴力手段反擊西方,結果四面樹敵。近些年他主動向西方靠攏,此舉又受到昔日陣營的反對。於是,在波及諸多阿拉伯國家的西亞北非政治動蕩中,卡扎菲被西方視為“鎮壓民眾”的典型,而遭致西方指責乃至軍事打擊。

    從戰略層面看,卡扎菲秉承至今的話語體系,也使西方對其始終耿耿於懷、戒心十足。儘管卡扎菲當前在行動上並不明顯針對西方,但其使用的政治話語體系,比如反對“新的十字軍東侵”等,令西方很不順耳。按照福柯“話語即權力”的論斷,這種政治語言實際蘊含著巨大的政治動員能量,甚至有可能孕育出新的反西方社會。

    更令西方不能接受的是卡扎菲奉行的政治道路。若干年來,卡扎菲的政策主張雖然一變再變,可他提出的地區國家團結、建立強大軍隊或政治組織、石油國有化、動員和立足中下層民眾、推行土地改革、反對西方干涉等政策主張,儘管難以變成現實,卻仍不失為阿拉伯國家謀求復興強大的努力方向。

    歷史上,在阿拉伯民族主義興盛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阿拉伯世界國際聲望提升、影響力擴大的時期。70年代中後期,阿拉伯民族主義式微,阿拉伯國家的國際地位及國家安全均遭挑戰。近年來,美國先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以色列近年也分別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但阿拉伯國家對此束手無策。對西方來説,維持阿拉伯世界的現狀或“民主”改造出一個新的阿拉伯世界最符合其戰略利益。阿拉伯世界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域廣闊,一旦實現團結,西方擴張空間將受到極大抑制。

    可以説,正是由於牽扯西方巨大利益,利比亞才招來法、英、美等國部隊的軍事干預。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和時局的演變,西方軍事干預的政治目標將會進一步模糊。德國《商報》近日發表文章指出,利比亞出現了大量平民傷亡,阿拉伯世界越來越想把責任歸咎於華盛頓、巴黎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空中打擊持續的時間越長,西方面臨的抨擊就會越多。一些國家和地區組織已經提出不少建設性主張和建議,如果不給予積極回應,和平的機會可能轉瞬即逝。如果利比亞陷入內戰泥潭,不僅將違背安理會決議的初衷,更會犧牲利比亞人的利益,也不符合西方的利益。 (田文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