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臨經貿危機:産業結構正在惡化、空洞化
臺灣“中時電子報”9日發表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文章説,説,日前臺當局財政部門公佈去年臺灣進出口初步統計,仍是不痛不癢地把進出口狀況作了膚淺描述,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可發現臺灣當前面臨的經貿危機和政策的失敗。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去年臺灣整體出口下降1.4%,是4年來出口第二度衰退,進口仍增長0.4%,促使貿易順差減少57億美元。總結臺灣去年對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減少38.5億美元,也是中美貿易摩擦下的受害者。
“新南向”政策是蔡當局的重要政策,成立專案辦公室、砸下重金,但不僅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一事無成,貿易表現更是每下愈況,除開始推動的2016年出口至新南向18國增長13.3%,此後出口成長像溜滑梯,來年出口增長掉到1.4%,去年更是下降7.3%,進口則都維持增加,因此對該18國貿易順差從2015年的2215億美元萎縮至去年的1430億美元,四年減了35%。
出口産品結構方面更形惡化,往半導體元件産品(IC)集中,2015年臺灣IC佔出口24.8%,去年提升到30.5%;液晶裝置從佔比3.1%降為2.0%,去年出口負成長10%,從出口第三位降為第六位。出口集中度偏高,顯示出口風險增加,另外彰顯臺灣産業結構惡化,傳統産業萎縮,蔡當局“5+2産業創新計劃”在創造新興産業方面徒勞無功,産業進一步空洞化。
若從臺灣的進口方面看,去年資本設備進口509億美元,其中半導體設備佔46%;資本設備進口增加的90億美元中,半導體設備就達81億美元,佔了90%,透露出除了IC及資通信相關産業外,可説百業投資不振。
臺灣産業結構惡化、空洞化同時反映在對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國家的出口上,該協定於去年完成談判,預定今年生效實施,為了掩飾臺灣未能加入的窘境,蔡當局説臺灣出口到RCEP的産品中70%已享受零關稅,言下之意是不加入RCEP其影響不大。
由於臺灣未能與RCEP大多數成員洽簽FTA,資訊科技以外的絕大多數産品包括大多數傳統産業因均須課稅,相對競爭力減弱,自然在對RCEP國家出口中所佔比例縮小。對RCEP國家出口産品70%已享受免關稅是臺灣未能進一步洽簽FTA的結果,這是臺灣經貿政策失敗的罩門,只能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來騙人民。
有種説法是,臺灣經濟目前處在過去20年來“最好狀態”,但前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僅2.75%,在過去20年中排名第13,怎會是最好?還有説法是“臺灣經濟表現是亞洲四小龍最好”,卻不敢説前3年是四小龍最末;而依據“主計總處”的預估,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為2.64%,,顯見不是臺灣變好,而是其他經濟體因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而衰退,臺灣怎好意思自我感覺良好!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