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當局再開“蹭會模式”,要將麻煩製造到底?

2019年05月16日 13:40:00來源:台灣網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在本月20日于日內瓦召開,截至網路報名截止時間,臺灣方面沒有接到邀請。世衛組織基於聯合國2758號決議和WHA25.1號決議,再一次做出了不予邀請的決定。而臺灣的某些政治性民間社團及媒體即刻開始了對世衛組織的輪番進逼,民進黨當局表示,即便未受邀請,“衛福部”仍會前往日內瓦,表達參與WHA的意願,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將親上一線,美其名曰:“做貢獻”,但網友們卻不買賬,認為民進黨當局是再次開啟了“蹭會模式”。

  一個“蹭”字,很形象地反映了網民對這件事的立場態度。大家並不認為民進黨當局具備參會資格,也不贊同民進黨當局的應對方式。事實上,從2009年到2016年,臺灣地區已經連續8年以“中華臺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與了世界衛生大會。是民進黨上臺執政之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才把原本開大門走大路的參會方式變成了名不正言不順的“蹭”。

  在今天人們的習慣用語當中,“蹭”有搭順風車、無報酬使用別人東西的意思。而今,民進黨當局的“蹭”卻分明挾帶著借力使力,突破既有框架的強烈政治企圖。它希望在沒有參會資格的情況下達成參會目的,也就是在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不與大陸協商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獲得世衛大會的入場券;未能如願則退而求其次,在沒有獲得入場券的情況下,希望通過自行前往,鼓噪生事的方式,達成參會效果。比如,在各關切方沒有就是否邀請臺灣作為觀察員參加世衛大會達成一致的情況下,企圖挑動世衛組織成員提案,橫柴入灶,逼迫世衛組織以大會集體表決方式突破聯合國2758號決議和WHA25.1號決議;倘仍未能如願以償,則持續打悲情牌,指責大陸打壓,拿所謂“全民共識”“2300萬台灣民眾的健康福祉” “國際防疫缺口”“不能剝奪對國際社會貢獻的權利”等等一系列藉口爭取國際輿論同情,呼籲國際社會聯手向大陸施壓,散佈“臺灣就是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臺獨”言論。在民進黨當局看來,這樣的“蹭會”絕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國際社會就是它可隨性搭乘的順風車。

  為了順利“蹭會”,民進黨當局以“2019台灣加入WHO宣達團”等獨派色彩濃烈的民間社團為先鋒,以“衛福部”“外交部”等官方機構做中軍,最高領導人及行政當局當後盾,相互配合,遙相呼應,加緊在世界各地合縱勾聯,尤其加大了對美國、日本的遊説力度、對世衛組織的施壓勁道。

  今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要求協助臺灣地區重獲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地位的提案。5月,美國眾議院又通過了“2019年臺灣保證法”與“重新確認美國對臺及對執行臺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無異於給民進黨執政當局打了一針強心劑。他們認為,世界衛生大會和聯合國糧農、教科文、民航、國際刑警等組織一樣,屬於美方會繼續支援的“臺灣有意義參與”的國際組織,美方的立場態度對國際社會具有帶動示範作用。此外,臺灣對日本的拉攏工作持續投入,日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帶領臺灣産官學界代表前往日本參加九州齒科大學舉辦的2019亞太國際會議,附帶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向日本各界徵集聯名支援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連署書。據臺灣媒體報道,8日,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透過推特推文,表示日本支援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外務省發言人稱,日本期盼臺灣能以某種形式參加世衛大會。

  以上種種,確實給了蔡英文發出了強烈的錯誤信號,儘管一段時間以來,她的執政能力一直受到多方詬病,但她執著地認為她才是那個“可以引領臺灣的人”,國際社會的支援正是她謀求2020競選連任的重要籌碼。她説,臺灣今年會獲得更多國際支援,且支援力道也會“愈來愈強”。她認為只要“持續累積”,最終必然可以迫使那些機構考慮“必須接受臺灣”,説白了,就是要在麻煩製造者的道路上走到黑。

  表面看來,臺灣的衛福部門負責人今天想蹭的是一張“世衛大會”的入場券,追求的是公共衛生福利的權利均等,其實並非如此。按照中方與世衛組織達成的安排,臺灣地區完全具備和世衛組織共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訊的能力,世衛組織專家可赴臺灣地區進行考察或提供援助。今年以來,世衛組織已多次邀請臺灣專家參與正式的世衛組織技術會議,世衛組織與一個臺灣聯絡點在“國際衛生條例”框架下保持合作。臺灣並不缺少與世衛組織溝通聯絡的渠道和機會,倒是臺外務部門的發聲自曝了“蹭”的端倪,“在臺灣能正常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前,將會持續協助衛生福利部門,在大會期間前往日內瓦,與各國代表團進行專業交流。”由此可見,以所謂“觀察員”身份、“某種形式”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並不是民進黨當局及獨派勢力真正的目標追求,他們更真實的意圖在於撕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金鐘罩鐵布衫”,達成全面參與只能由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以及不可明説的政治企圖、分離目標。如此“蹭會”,令人不得不多加小心!(來源:海峽之聲網;作者:景艷)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