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外版】粵港澳大灣區崛起 臺灣不應做旁觀者

2019年05月08日 15:2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絕不能對大灣區視若無賭、聽如未聞、漠視無感。”臺灣作家黎建南近日投書《聯合報》,以其粵港澳之旅的親見親聞,向將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政治人物建言。兩周前,黎建南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所率的參訪團,在粵港澳大灣區訪問了12天。

  一個近在咫尺而迅速崛起的世界級灣區,對臺灣意味著多少機遇,答案不言而喻。黎建南大聲疾呼,只因民進黨當局一直以來對粵港澳大灣區冷眼相向。此前,島內有識之士早已指出,若臺灣不儘早佈局大灣區,恐怕難逃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命運。

  冰火兩重天

  黎建南在文章中提到,4月15日發生的巴黎聖母院大火,巴黎消防部門緊急從法國政府部門借來深圳大疆無人機,確定灑水滅火點最佳位置、獲得控制火勢必要數據,讓全球都知道大灣區未來在人工智慧領域,將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地方。

  這個例子,體現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優勢。大灣區涵蓋“9市2區”,GDP總量2016年已達1.3萬億美元,是臺灣的兩倍多,預測到2022年GDP總量將超過日本東京灣區和美國紐約灣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中居首位。

  臺灣毗鄰粵港澳大灣區,兩者緣分深厚。宋楚瑜行前對媒體介紹,珠三角地區是上世紀80年代臺商前往大陸投資最早、也是最為熱門的地方,即使到了今日,仍然是大陸臺商匯集規模數一數二的重鎮,佔大陸臺商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島內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態度可謂“冰火兩重天”。一邊是藍營政治人物、臺商和島內工商界人士紛紛關注和肯定粵港澳大灣區崛起的意義所在,另一邊是死守意識形態的民進黨當局,對大灣區的規劃及發展冷漠以對,不但不鼓勵島內各界前往尋找商機,反而處處設限。島內工商界認為,臺當局掩耳盜鈴的做法,肯定不利臺灣未來發展,長此以往,臺灣經濟將進一步邊緣化、空洞化。

  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在“一國兩制”框架內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啟示。臺灣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既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合作原則,也具有協同互補的優勢,臺灣不能做旁觀者。

  臺企“第二春”

  臺灣當局袖手旁觀,臺商必須自己找出路。《旺報》報道指出,大陸今年2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受到臺灣工商界高度矚目,因大灣區涵括範圍正是臺商在大陸最“熟門熟路”地域。30年前,臺商即是從這裡開展大陸投資事業,幾年後就在此建立了規模化的加工出口産業體系,主力基地在東莞、深圳、珠海、廣州。

  島內工商界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港、澳、廣、深等南方重鎮合併規劃發展,設定為“高增值産業體系和國際一流城市群”,將成為大陸南方經濟發展新世代平臺,肯定也會對臺灣産生“輻射”影響力,進而帶動兩岸經貿轉型升級。兩岸臺商相關團體宜把握這個重大契機,合力開創臺企在大陸南方“第二春”。

  粵港澳大灣區會給臺灣帶來哪些機遇?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撰文指出,臺灣若能儘早加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迎來一大波機會。比如,臺灣可以借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成為國際和大灣區之間的資本、技術轉机站,可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可以借機加強與長三角、海西的對接及兩岸“南南合作”,可以在基礎設施、航空、海運、旅遊、科技、人才、教育各領域展開闔作,也可為臺灣青年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處處是商機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珠三角打拼多年的臺商,對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澎湃動能感觸最深。

  臺商陳文典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南沙、前海、橫琴三大自由貿易區;同時也是大陸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廣東是臺商最早西進大陸投資的重點區域,很多臺企需要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能為臺企提供創新的動能。而有相當部分的臺企註冊地和理財中心都設在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在服務、創新及市場等方面,都能為臺企帶來全新商機。

  廣州臺青之家會長鄭明嘉認為,大灣區的市場很大,臺灣青年的創業選擇可以非常多元化,比如高科技、幼兒教育、養老照顧培訓基地等,都鎖定了大陸在發展進行中的人口紅利政策,還有農業、養殖漁業都會有良好的佈局點。

  臺灣資深媒體人、兩岸青年影視文化論壇執委會秘書長李宗衡表示,根據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和産業合作的陣地,還是一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走向世界的前沿。這對兩岸青年影視文化論壇來説是絕佳的發展機會。他目前已與廣州相關方面接觸,兩岸青年影視文化論壇或在廣州落地,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東風,壯大兩岸四地影視界合作發展,用優秀的影視作品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

  深圳眾行遠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臺灣青年鐘卓成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勢必將會形成集聚效應,會吸引更多高端專業人才和優質的企業進入到灣區來。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各行業各領域的扶持政策等將變得更為具體精準,“這些都是大灣區將帶給我們的助力。”(記者 王 平)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