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港澳大灣區看臺灣的悲情鎖島
香港中評社4月16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媒體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採訪14日告一段落,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隨即于15日大陣仗率領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前往考察。粵港澳大灣區與臺灣近在咫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思維,對比大灣區面向全球的全方位開放,蔡當局竟連設置自由貿易經濟特區都認為沒有必要。開放與閉鎖勢將決定兩岸的不同發展,未來就看2020台灣大選能否讓臺灣揮別“鎖島”,迎向大開放、大發展遠景。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九個相鄰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和肇慶,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最大特色是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根據規劃,2020年將完成大灣區基礎設施,2022年基本完成三地市場規則對接,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大灣區啟動後,迫不及待走出去,粵港澳三地政府日前首度聯手赴海外推介,第一站選上日本,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7日訪問東京,獲得日本政府與企業的重視,企業更是看到了日中深度合作的契機,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有超過7千萬人口,以及從大灣區幅射出去的市場。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的預測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只需要六年時間即可超越東京灣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在民進黨當局刻意冷處理下,臺灣民眾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了解非常有限,經由十多家臺灣媒體一週的聯合採訪,實地走訪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四地採訪與大灣區有關的城市發展遠景,臺灣媒體也發現了,不止香港、澳門薪資水準高於臺灣,深圳、廣州許多行業工資也遠高於臺灣。大灣區有如一個巨大的發展引擎,9+2分工、互補一起向上衝,再加上外來投資滾入,大灣區內目前發展相對落後的城市很快會追趕上來。臺灣繼續停滯不前,未來的薪資水準或許就不只輸給港澳深穗四地!
對比是很殘酷的,臺灣記者來到澳門,發現澳門大學教師薪資約是臺灣同級教師的3倍;來到廣州發現,臺灣實習生第一首選已非臺資企業,大家擠破頭想進大陸500強企業,並爭取實習後留任,取得高薪與優異福利。臺媒對深圳成為國際知名建築師競技場,高樓櫛比鱗次,龍頭企業如騰訊、華為等等的優渥薪資,更是印象深刻,羨慕不已。
臺灣凡事都被政治所捆綁,包括經濟在內,例如國民黨最近力推動“自由貿易經濟特區”,蔡當局第一個反應就是大陸會進來,最後也以“經濟效益不大為由”給否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陸委會亦以“促統”工具視之,當然更不可能有合作的可能。蔡當局最近祭出的“修法”工程,包括拉高政治協議門檻、限制持居住證者服公職、加強管制退休軍文職高官赴陸等,都進一步嚴格限縮兩岸交流。
粵港澳大灣區緊鄰臺灣,有這樣一個超級發展引擎在旁邊,應是臺灣非常好的機會,不論是融入發展、投資、就業,都可以帶動臺灣的轉型,臺灣卻選擇了拒絕。最近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赴大陸推銷農漁特産有了初步成果,他的“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也有了初步成效。但這其實還是不夠的,農漁業佔臺灣總體GDP畢竟還是有限,能照顧的就業人口也不多,臺灣需要的是全面開放的思維,金流、人流大開放,讓所有想來臺灣投資的都可以進來,一起把臺灣的GDP拉起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把臺灣的經濟帶動起來。
臺灣從“兩蔣”到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時期,受困于政治思維,一直沒有真正開放,導致企業只能走出去尋求發展。到蔡英文2016上任後的這幾年,因投資環境惡化、經濟差、薪資低,青年出走就業、就學更蔚為大潮。蔡當局的“鎖島”是臺灣青年出走的最大推手,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後,以其龐大的面積、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色,會衝得更快。臺灣如果沒有意識到“鎖島”等同衰敗,進而加速開放,青年出走潮勢將愈來愈嚴重,淘空臺灣的不是別人,正是臺灣政府自已。
2020選舉之於臺灣,不只是“統獨”之爭,更是開放與鎖島之爭,不論誰當選、哪個政黨執政,只要延續鎖島,臺灣別説是被粵港澳大灣區、大陸沿海城市比下去,很快的還會被大陸二線、三線城市追趕過去,真是情何以堪!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