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楊仁飛: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思想真諦及歷史意義

2019年01月09日 16:09:00來源:台灣網

  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文告正式發表。

  這是兩岸關係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告,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同步,擘畫了今後兩岸關係的一些基本思想、原則、路線,為結束前40年的兩岸隔絕狀態伸出了和平橄欖枝,也為後40年兩岸打開僵局開啟和平發展之路指明瞭方向。

  具有劃時代性

  1977、1978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在中國國內,恢復高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思想解放、實事就是”的改革上路。“目前祖國安定團結,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在大陸上的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而同心戮力”,文告反映了中國大陸當時大改革的背景,這樣一場煥發出生機活力的改革,使大陸呈現出積極向上、奮發努力的社會與人文風貌。在國際部分,文告清晰告知臺灣當局與人民:“世界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定,和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實現,更可見潮流所至,實非任何人所得而阻止。”在國內改革、國際環境對我有利的背景下,中央領導高瞻遠矚,1979年元旦公佈《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堅持兩岸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今後兩岸交往的原則、方向,探索未來國家統一的模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思想與政策指引的作用。

  《告臺灣同胞書》文告內容雖然只有1980個字,但如同一聲春雷,在兩岸、在海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思想引領、政策指引

  1979年的《告臺灣同胞書》對兩岸關係提出了思想性明確、政策清晰的具體指引。

  文告堅定指出,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希望。”“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強烈的使命感

  文告指出兩岸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要肩負的歷史使命:“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係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誰也不應回避。如果我們還不儘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我們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孫後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屬黃帝子孫,誰願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愛國一家,統一祖國,人人有責”。兩岸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歷史使命,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下去,兩岸人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齊心協力振興中華,共圓中國夢。

  隱含和平統一意願

  儘管此文告沒有明確提出“和平統一”這一概念,但在中國人民追求世界和平這個角度,從定義當時的臺灣當局是追求國家統一這些相關表述裏,大陸已表達了基於同根同源,兩岸人民共同謀求兩岸和平統一的強烈意願:“近三十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發生根本變化。我國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國際作用越來越重要。各國人民和政府為了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幾乎莫不對我們寄予極大期望。每一個中國人都為祖國的日見強盛而感到自豪。我們如果儘快結束目前的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則所能貢獻於人類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希望。”

  這樣的表述包含幾個重要的意涵:只要臺灣當局放棄敵對立場,只要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兩岸就可以進行結束軍事對峙的談判,有望實現和平統一。由此可以看到《告臺灣同胞書》裏蘊含的智慧。

  兩岸交流合作的具體路線圖

  《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了從1979年以來兩岸如何推進交流與合作的路線圖:結束敵對狀態、恢復人員來往,擴大經貿交流。

  《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宣示,“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臺灣海峽目前仍然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製造人為的緊張。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範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文告指出,“由於長期隔絕,大陸和臺灣的同胞互不了解,對於雙方造成各種不便。遠居海外的許多僑胞都能回國觀光,與家人團聚。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為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臺灣和祖國大陸,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這些年來,經濟聯繫不幸中斷。現在,祖國的建設正在蓬勃發展,我們也希望臺灣的經濟日趨繁榮。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

  前瞻性地探討了統一後的治理模式

  《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指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如何統一、統一後國家治理,國家將充分尊重臺灣人民的意願:“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已經表示決心,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這是1981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國兩制”前中央對臺灣問題的政治宣示。其中,考慮現實情況,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與辦法,就是在確保國家主權領土不受侵犯的情況下,充分照顧臺灣人民的利益。親情、血脈是兩岸重要精神源泉

  以兩岸親情感召臺灣人民,爭取臺灣民心,是1949年大陸對臺政策中不變的重要思考。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有最感動人的親情喊話與呼籲:“昔人有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臺灣的父老兄弟姐妹。我們知道,你們也無限懷念祖國和大陸上的親人。這種綿延了多少歲月的相互思念之情與日俱增。自從一九四九年臺灣同祖國不幸分離以來,我們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祖國不能統一,親人無從團聚,民族、國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所有中國同胞以及全球華裔,無不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這樣的訴求切中了數百萬子離家散的赴臺大陸老兵、家屬的心聲,也打動了在大陸的臺籍老兵歸鄉之心。這一股親情的洪流在之後的10年中迸發,最終迫使蔣經國于1987年作出開放大陸探親、探鄉的決定。

  《告臺灣同胞書》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對世界文明和人類發展的卓越貢獻,舉世共認。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儘管歷史上有過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內部紛爭,都不曾使我們的民族陷於長久分裂。近三十年臺灣同祖國的分離,是人為的,是違反我們民族的利益和願望的,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係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面前,誰也不能回避,誰也不應回避。”其中,“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這樣的表述,到今天仍擲地有聲,有著重要的意義。

  過去40年兩岸關係曲折前進

  1979年以來的40年間,特別是過去30年,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溪流匯整合大江大河。過去40年,在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做對臺灣人民工作、主動在我的精神與思想指引下,兩岸關係在探索中前進。過去40年,可謂是國家統一前重要的先行先試實驗,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家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下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告臺灣同胞書》的精神內涵,及時總結過去四十年兩岸關係的特點與經驗,繼續擴大臺灣島內支援國家統一的民意的基礎,持續深化兩岸一家親,為新階段的兩岸關係提供理論與實踐啟示。(作者:楊仁飛,廈門市臺灣學會)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