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需思想變革才能衝破困局

2018年01月29日 10:40:00來源:台灣網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總編輯周建閩署名文章《思想變革,臺灣才能衝破困局》,作者認為:今天的海峽兩岸同處於一個變革的大時代中。破除舊有的“反共”思維,是臺灣走向新時代思想變革的重要一步。與大陸真心合作,攜手做好做大發展的蛋糕,才能為臺灣的未來尋求真正的出路!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臺灣自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對外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坍塌,兩岸再次陷入對抗的僵局;臺灣的外部環境惡化,“邦交國”搖搖欲墜,不斷流失;“親美日”的對外政策除了帶來更大的安全危機與輸入“核食”外,並無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對內民進黨則借“全面執政”之機,各種歪招齊出:

  首先是大力追殺國民黨,強行通過“不當黨産條例”以及推動所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通過,對國民黨全面封殺,企圖從思想文化、歷史定位和財政經濟上將國民黨徹底打垮。

  其次,是製造一系列的意識形態紛爭,加緊“去中國化”的步伐。利用他們掌管的臺當局“文化部”、“教育部”,大肆推行“文化臺獨”。

  第三,四處插手,全面奪權。各部會和所有的公營企事業機構負責人不管是否到期,一律重新分派;甚至提出在十個重要駐外機構派駐特任副代表;並提出“修法”,將部分市長、農田水利會長和全臺鄉鎮市長改為官派。

  第四,胡亂“改革”,執政一團糟。蔡英文當局利用在“立法院”的優勢地位,先是強行通過備受爭議的“勞基法”,造成社會勞資雙方怨聲不斷;幾個月不到,又再次“修法”,新版的“勞基法”被認為是倒退30年。至於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則是名為推動振興臺灣經濟,實質上是為2018年的地方選舉撒錢鋪路。最近以來,臺灣從南到北,到處一片灰蒙,空氣“紫爆”,民眾形容宛如住在毒氣室。這是民進黨執意“廢核”,改用火力發電政策的惡果。總之,執政毫無章法,導致天怒人怨。

  近期,島內不少媒體和民調機構的民意調查顯示,蔡英文與賴清德施政滿意度和信任度雙雙重挫。在一份綠營媒體所做的民調中,蔡英文僅28.1%表示滿意,57.3%不滿意;而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則從上臺之初的近八成跌至44.8%。尤為值得重視的是,泛綠選民對蔡英文的滿意度狂瀉逾15%。從中不難看出,臺灣選民對綠營執政的心理崩壞度已經超乎想像。

  而民進黨當局,為轉移社會大眾對其執政不良的焦點,竟然對在野的反對黨人士採取“司法”手段對付。日前剛剛發生的“新黨三傑”等新黨青年軍中堅被以涉及“國家安全法”名義,強行搜索拘押訊問一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年關將至,臺灣社會沉浸在苦悶與前途無望的迷茫中,“2017代表字大選”在52個候選字中,“茫”字當選。推薦人稱,臺灣在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上“茫然”,看不到方向。“窮則思變”,臺灣社會急欲尋找突破困局的思路與出路。

  突破社會發展的困境需要社會變革,而任何一場社會變革首先需要思想創新,思想革命是一切變革的源頭。臺灣在冷戰體系中包裹得太久,老一代思想大多被冷戰思維固化,而年輕一代又被“臺獨”及反共勢力洗腦,把臺灣今天的問題都歸結到中國大陸身上。這是最容易、也最符合政治正確的論述。但這種論述除了滿足自我悲情,並不能為社會帶來推動創新發展所需的思想與動力。事實很明顯,有中國大陸在,臺灣就不可能獨立。失去目標的臺灣陷入茫然中,上層忙於政治分贓,忙於權力和利益的分配;中下層無奈中只能沉迷于“小確幸”的得過且過。這樣的社會當然是一個停滯的社會。講白了,今天的臺灣就是一個小富即衰的社會,引進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後不但沒能促進臺灣社會生産力發展,反而使之倒退。

  思想解放的關鍵,在於打破既有的陳舊觀念。臺灣既有的陳舊觀念是什麼?首先是冷戰“反共”思維,其次是“臺獨”思維,第三是只重分配、不思發展的福利性思維。臺灣的當務之急,就在於破除這三種有害的思維觀念,樹立起全新的包容性、開創性、融合性思維。前文提及的兩篇社論,就是臺灣知識界反思的心聲。我們希望,這種反思能進一步擴大,在全社會興起思想變革的深入討論,徹底破除舊的思想窠臼。

  今天的海峽兩岸同處於一個變革的大時代中。大陸的“新四大發明”方興未艾,AI産業蓬勃興起;臺灣如果仍是“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變自觀念始,自思想始。不解開觀念的枷鎖,思想無法放飛,變化無從談起。破除舊有的“反共”思維,是臺灣走向新時代思想變革的重要一步。從“許老爹”到盧麗安,新老兩代人殊途同歸,這就是時代的召喚。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臺獨”主張就不難掃除;也才能去除心結,與大陸真心合作,攜手做好做大發展的蛋糕,為臺灣的未來尋求真正的出路!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