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為何臺當局一直在“出包”?

2018年01月02日 16:08:00來源:台灣網

  臺當局“外交部”新護照誤植美國機場圖片出包(“出包”因發音跟英文的trouble相近,在臺灣常常使用,指惹麻煩、出錯的意思),臺當局“外交部”第一時間否認出錯,輿論譁然,批評聲浪蔓延後才姍姍然懲處前後任“領務局長”,但余波盪漾未止。

  臺灣《中國時報》2017年12月31日發表社論説,近年臺當局出包可謂不勝枚舉,桃園國際機場是臺灣門面,卻三不五時淹水、漏水、停電、火燒車,狀況不斷。今年8月全臺大停電,臺當局辦公所在地也“淪陷”,逼得臺當局“經濟部長”下臺、蔡英文向全民道歉。去年海軍發生飛彈誤射事件,幾乎釀成臺海軍事危機。這還不是最離譜的烏龍,日前甚至傳出臺灣“國安局”呈送給臺當局領導人的情資“造假”,遭到蔡英文活逮,並要求嚴懲。

  社論中指出,出包事件連環爆,破壞程度迭破紀錄,甚至情資體系都出現造假,為什麼過去想像不到、也不可能發生的狀況,如今卻頻頻出現?更可怕的是,出包事件似乎總是在“輿論喧騰一番、當局緊急應對、船過水無痕”中迴圈不止,事件真相往往淹沒在政治口水中。搞不清楚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就無法預防下一次出包的爆發。

  出包是無心之失,造假則是有意之過,無心已夠荒謬,有意尤其危險。無論出包或造假,都是臺當局失能乃至失控的警兆!如果臺當局持續失能、失控、文官體系不斷弱化衰退,甚至竟然形成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後變成過而無感、得過且過的惡性迴圈,終究會像無底的黑洞,把整個臺灣從當局到民間全部吞噬,成為一個低品質的地方。

  社論中又指出,如此亂象,卻又這麼麻木,病情當然是慢慢累積的。檢驗病灶,首先是民粹政治的氾濫,使得社會是非不分、濫情重於理性,乙太陽花佔據“立法院”事件的政治效應與司法判決來説,對於“依法從事”、“認真執法”的警察、公務員,當然會帶來錯亂與挫折,也為包括民進黨在內的以後當局,帶來無窮的後遺症。又如洪仲丘事件,固然提升了臺灣民眾對維護軍中人權的重視,但在民粹壓力下廢掉“軍審法”,卻矯枉過正,部隊已出現紀律難以貫徹的管理問題,長此以往臺軍的戰鬥力難免受到重大影響。

  再來就是選舉與政黨對文官體系的干擾,主要是民進黨不斷透過修法與行政措施擴大政務人員的任用範圍,相對限縮了事務官的專業空間;更嚴重的是,政務官往往跳過專業的考量,以政治效應、政黨好惡做決斷,壓縮文官依法行政的許可權與地位。以臺當局“外交部”護照出包事件為例,為了平息眾怒和向長官表態交代,處分擴及離任兩年的前任“領務局長”,是否過猶不及,外界自有公評。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認錯與改錯的心態,但拿事務官當擋箭牌,這樣的檢討方式,公務員會信服嗎?

  文官體系的專業與穩健,乃是維持社會正常理性運作的基礎,一旦遭到政治過度的侵擾,長久就會糜爛崩解,進而影響民間社會的品質與發展,臺灣倒退第三世界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光是數落烏龍事件,只是看到問題併發後的症狀,政黨必須讓文官體系回到法律與制度上正常的定位,真正維護、尊重文官體系的價值與功能,讓臺當局運作制度化,才是確保不再烏龍、長治久安的正道。

  社論中表示,表面上看,出包與造假都是個案,是每一個地方都可能出現的烏龍,但如果烏龍案件越來越多,烏龍現象越來越不令人意外,甚至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詭異狀態,就必須警覺。現在的臺灣,似乎正面臨此一現象。

  政黨透過選舉贏得執政權,由政務官形成政府決策,交由文官體系依制度法規執行,不受選舉勝敗、政黨輪替的影響,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常規;但太多的事實讓我們必須沉痛指出,公務體系頻頻出包,顯示整個臺當局施政品質的下降,連帶造成臺灣社會整體品質的低落!

  臺灣歷經6次領導人選舉與3次政黨輪替,民主機制看似成熟,回顧2017年驀然回首卻發現,臺灣不但總是選錯領導人,過去引以為傲、曾經共同打造臺灣經濟奇跡的文官體系已陷入弱化與失能的惡性迴圈中,這背後的深層原因何在?其中暗藏的危機影響又如何?政黨應以“權治”實現政黨意志,還是以“法治”鞏固制度,都是大家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