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時間”,呼喚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時間:2015-12-16 11:01   來源:人民網

  如果説全球網際網路已基本實現物理上的互聯互通,那麼下一步需要發力的重點,則是推動“共用”“共治”,達到心與心的聯結。

  更大的規模、更廣泛的代表、更豐富的內容、更“智慧”的會議……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浙江烏鎮啟幕,“互聯互通共用共治——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主題,讓千年水鄉再度成為“網際網路的中心”。

  網路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今天的中國,已有逾6.68億人踏上了這條資訊高速公路,網際網路普及率接近一半,網路已成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僅看中國網際網路最有代表性的商業活動“雙11”,今年兩家主要電商一天的總銷售額就突破1300億元。“走上雲端”“活線上上”,正成為越來越多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媒體評論,烏鎮將成網際網路業界的“達沃斯”。阡陌縱橫的千年古鎮與互聯互通的現代網路交相輝映,正構成一個東方文明古國行進在現代化之路的經典剪影。“新”,無疑是網際網路的基因。今日之中國,網際網路經濟GDP佔比達到7%,網際網路産業方興未艾,整個國家已經站上了“網際網路+”的風口。進一步講,“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精神”,也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深度契合。面向“十三五”,努力從網路大國向網路強國邁進,網際網路不僅將為創新驅動插上翅膀,為“中國製造2025”注入強勁動力,也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更多正能量。

  另一方面,儘管網路已經深刻改變了社會的交流結構、人們的行為方式,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但對於網際網路,我們仍然是“未知大於已知”。再聰明的大腦,也無法預言網際網路還將改變什麼,更無法窮盡網路世界的“可能性”。正因此,作為人類文明的新疆域,虛擬空間也不應淪為“法外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致力於驅散“網路霧霾”,網路空間日益清朗起來。一家調查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普遍肯定網路環境的積極變化,高達78%的網民認為近年來網路文明水準發生改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網際網路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對於中國而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意味著網路治理能力的與時俱進。

  無所不在、無遠弗屆,網際網路還打破了或有形、或無形的國境線,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徵,讓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迄今為止,如果説全球網際網路已基本實現物理上的互聯互通,那麼下一步需要發力的重點,則是推動“共用”“共治”,達到心與心的聯結。面對基礎資源分佈不均、網路安全危機四伏、網路霸權客觀存在等現實,世界各國唯有攜手共進,“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填平資訊鴻溝、著力興利除弊,網際網路的光芒才能照亮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判斷:“誰掌握了資訊,控制了網路,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相信已經沒有人會否定網際網路的影響與價值。然而更需清醒認識到,網路空間的明天究竟該怎樣書寫,取決於當下的行動。以網際網路世界集體進入“烏鎮時間”為契機,從文明的高度、發展的尺度審視和建設網際網路,致力於打造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必將緊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