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愈發不確定的世界裏,後發的新興經濟體如若跳不開既有金融秩序的鎖定(lock-in),唯一且可行的路徑便是打造新開發金融體系,而這個體系如果能夠兼具國際普適性,完全有可能成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標桿。
《福塔萊薩宣言》一年之後,由亞、歐、拉美以及非洲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新興經濟體出資成立的“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即“金磚銀行”),于7月21日在上海低調掛牌,來自印度的首任行長卡馬特在批評傳統的開發貸款過於死板,僵化與低效率的同時,並承諾將把金磚銀行“從最佳實踐提升至下一代實踐的境界”,力爭最遲不晚于明年4月份發放第一批貸款。
提到“新開發銀行”,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説白了,就是指“世界銀行”(World Bank)。而有著71年曆史的這家老牌國際金融機構,儘管其使命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和贈款,但誰都知道,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持續的免費午餐。時至今日,世界銀行已經成為業已解體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依然主宰全球金融秩序的兩大剛性公共産品之一(另一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作為世界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牢牢把持著世行的運營規則和相關權杖。所謂任命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擔任世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本質而言,只是適應國際經濟格局變遷以及讓發展中國家擔當更重要責任的一種靈活調整,根本不影響美國對世行的控制權。當然,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應該感謝世行提供的幫助,也從世行的運營中學到了不少市場經驗。但不要指望美國會主動稀釋在世行的投票份額,更不要指望有朝一日新興經濟體會在這個組織中實現與美國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