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一年零九個月的艱苦談判之後,伊朗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14日在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使這場持續13年之久的國際爭端最終得到了圓滿的政治解決。伊核問題,從對峙僵持到走到談判桌前,從武力威脅到和平化解,給人們帶來驚喜,更帶來思考與啟示。
把伊核全面協議稱為歷史性的,一點不為過。從2002年開始,伊核問題日趨激化,聯合國、美國、歐盟相繼對伊朗發出制裁令,伊核爭端一度劍拔弩張。2013年魯哈尼新政府上臺,伊核談判進入一個新時代。
從2013年10月首次談判在日內瓦啟動,到今天維也納達成全面協議,一年又九個月時間,一個又一個不眠夜,數百場談判與爭吵,終於化干戈為玉帛,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成功範例。
“建設性”,是伊核談判中的一個熱詞。它意味著同時兼顧自身利益和他方關切;意味著用理性表達取代情緒性指責;意味著將各自利益訴求掌控在合理範圍之內,既懂得堅持也懂得妥協;意味著解決問題的真誠意願;意味著敢於在關鍵時刻拿出勇氣做出決斷。
正如伊朗外長扎裏夫所説,伊核談判不是“零和”遊戲,而應該實現“共贏”。德國外長也強調,伊核談判,達成是雙贏,沒有達成,則是兩敗,沒有贏家。
中國外長王毅認為,全面協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體現了多贏、共贏精神。伊核問題十分複雜,涉及各方切身利益甚至是核心利益。如果沒有多贏、共贏精神,協議本身很難實現,達成了也難以持久。
還有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伊核六國機制協同運作成功攻克伊核難題,為國際社會聯手解決爭端樹立了典範。在整個談判進程中,伊核六國充分表達,頻繁溝通,積極協調,尋找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歐盟更是充當了召集方和協調人的角色,從阿什頓到莫蓋裏尼,兩位女性憑藉其特有的魅力,以柔克剛,成為談判場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中國作為伊核六國之一,發揮了自己獨特的作用。2014年2月全面協議談判伊始,中國副外長李保東就提出“新安全觀”這一理念,其內涵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尋求共贏。在談判最後階段各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中國外長王毅在維也納面對各國媒體做出如下宣示:“中方今天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帶來了解決目前現存問題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思路。”14日,專程前去維也納參加伊核談判的王毅外長表示,下一步,伊核全面協議的落實仍有許多事情要做。中方將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為此做出新的貢獻。
伊核全面協議的達成,給世界和伊朗留下珍貴的政治遺産。
2013年,伊朗總統魯哈尼在當選後的電視就職演説中,向伊朗人民做出承諾:“制裁將得到解決,經濟繁榮一定能夠實現。”“我想説,運轉離心機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國家也需要運轉,産業的輪子也需要運轉。”
伊核全面協議,無疑是扎裏夫談判團隊帶回去的一個大禮。伊核爭端13年,伊朗與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社會和民眾飽受西方制裁之苦。根據所達成的協議,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及歐盟對伊朗實施的大部分制裁措施將會被取消或暫停執行,涉及到能源、貿易、金融、技術等領域。解除制裁,將為伊朗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伊朗振興經濟改善民生提供可能,加上古波斯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天然優勢,伊朗必將重新走上復興與發展之路。
對於世界,伊核問題的和平解決也是一個好的典範。昨日的阿富汗、伊拉克,軍事解決未果;今日的敘利亞、葉門,停火困難談判亦很遙遠。在對峙與衝突的背景之下,伊核問題的成功政治解決,是當今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一抹亮色,給其他國際爭端的解決提供了經驗,帶來了希望。
對中國來説,伊核全面協議也具有深遠意義。
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而伊朗自古又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之一,此次全面協議達成後,給中國與伊朗未來合作會帶來哪些機遇?面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的這一問題,王毅外長做出了如下解讀:由於伊朗核問題的存在,包括一系列安理會協議的存在,中伊兩國交往客觀上受到了一些影響。隨著全面協議能夠順利執行,包括對伊朗的一系列多邊和雙邊制裁逐步解除,伊朗與國際社會各個國家的關係都會有一個新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與中國的關係。從伊朗領導人到伊朗社會,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設想都高度讚賞。希望伊朗核問題協議的執行,能夠開闢中伊互利合作新前景,從而造福于兩國人民,特別是造福于伊朗的老百姓。(劉素雲、張婧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