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後海關的職能,在特殊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恐怖主義、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保護主義、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的國際政治與經濟事件使得海關部門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傳統職能,但貿易便利仍然一直是現代國家海關的重要職能。尤其是2013年底,世界貿易組織(WTO)各成員國達成了多年以來的自由貿易領域的重要成果——巴厘島貿易便利化協議,使得貿易便利化再次成為海關領域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中國海關也推出了多項通關便利化措施,對我國貿易便利化水準的推進與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此背景下,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40週年院慶之機,公管學院特舉辦主題為“貿易便利化與海關改革”的第二屆海關管理高端論壇。通過具有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的話題研討,開拓思路、凝聚共識、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絡,在為海關總署等相關政府部門建言獻策的同時,力求同步推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快速發展。主題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教授做主題演講,旨在突出強調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對於貿易政策的影響。
全球價值鏈代表先進的生産模式
林桂軍教授認為,價值鏈貿易具有三個基本概念。一是importing to produce,即“進口為了生産”;二是importing to export,即“進口為了出口”;三是指增加值貿易。
近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大幅度發展。2011年我國裝備製造業産出達到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2.6倍、日本的3.1倍、德國的3.4倍;2012年貿易額超1.8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1倍、德國的1.6倍、日本的2.5倍。
全球價值鏈代表著先進的生産模式。因此,在區域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之間,林桂軍教授認為應該更為注重發展後者。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增速突飛猛進的兩大原因
為何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增長速度如此之快?林桂軍教授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國緊抓全球産業調整機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林桂軍教授強調,每一個時代,全球價值鏈在發生變化,而中國也相應地進行著改革、發生著變化。60年代中期,美國電子公司開始在新加坡設廠,而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生産開始從新加坡向低成本週邊國家轉移、日本開始投資東盟,而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鼓勵出口加工”並建立經濟特區;80年代,世界跨國公司開始大規模投資亞洲,而中國開放了沿海城市、建立了海南特區;90年代亞洲工廠開始出現,中國開放了內陸城市、開放了浦東,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了2000年前後中國成為了全球價值鏈的中心並加入WTO;如今,全球價值鏈進行升級改革,而中國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
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林桂軍教授認為“一帶一路”是新的強大動力。“一帶一路”不僅支援企業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而且使得上下游産業鏈協同佈局,建立起研發、生産和銷售的完整體系。
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
在全球價值鏈中快速增長的同時,林桂軍教授強調,也不可忽略區域貿易自由化的推動。發展中國家為了參與全球價值鏈,主動與發達國家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發達國家往往很少做出讓步,而是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對於全球價值鏈的競爭會導致改革的“多米諾效應”,我們需要將WTO中未能實現的目標放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
除此之外,林桂軍教授還強調,還有四大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即:自由貿易區成員應該與全球價值鏈佈局保持一致的問題,如何開放服務貿易的問題,有效保護問題和實際有效匯率問題。只有深入研究並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發展與進步。(中國網/記者張林 實習生楊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