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未終結

時間:2015-03-26 14:38   來源:環球時報

  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如今已成廣泛共識。回眸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看看中國夢孕育之初的艱難探索,不無裨益。

  新文化運動的號角吹響于1915年,至今百年。《新青年》載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其後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由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先行者,發起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發出了振興中華的最初吶喊。振興中華就是延續至今的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當年先覺者義憤填膺的憤慨,先驅者振聾發聵的吶喊,先行者奮不顧身的犧牲,以及“道路困惑”中輾轉反覆的求索,至今仍餘音繞梁,可歌可泣!這場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初期,西方啟蒙思想在傳播,民主共和思想在深入,傳統文化落英繽紛,尊孔復古逆流涌動。為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但今天看來,把封建制度等同於“孔家店”顯然矯枉過正、褊狹過激了。且不説斷然割裂中國文化傳統未必就能謀得新生,徹底拋棄中國文化遺産未必就能思想解放。由於資産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從根本上説,資産階級民主主義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去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加上當時資本主義制度的楷模們——帝國主義列強,不斷欺負、蹂躪中國,以“西化”之名行分化、瓜分中國之實!

  思想啟蒙後,一段時間是迷惘和徬徨,思想更為混亂。但新舊學之辯中,也不乏真知灼見,如胡適有段話仍振聾發聵:“中國的文藝復興正在變成一種現實。這一復興的結晶看起來似乎使人覺得帶著西方色彩。但剝開它的表層,你就可以看出,構成這個結晶的材料,在本質上正是那個飽經風雨侵蝕而可以看得更為明白透徹的中國根底——正是那個因為接觸新世界的科學、民主、文明而復活起來的人文主義與理智主義的中國。”

  一切文化運動,無論新舊,都是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新文化運動起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既然半封建,當然要有不斷突破封建羈絆、激烈反對封建幽靈的掙扎。既然半殖民地,當然會有既要學習西方,又要排斥西方殖民化的兩難。總不能跟在西方列強後面亦步亦趨,必須找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這就集中表現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道路困惑、道路探索和道路選擇。

  百年之後,舊中國早已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新文化運動開始的道路探索有了歷史定論。但道路選定不等於就不再有跑偏、走邪、倒退之患,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也不能説就此終結。

  今天,我們實現現代化,不等於“反帝”之弓可以高懸,對人家始終如一的西化、分化圖謀視而不見。融入全球化不是要放棄中國特色,尤其不可放棄自己選定、歷史檢驗過的正確道路。要不斷抵制西方模式、西方道路的干擾,頂住來自西方的種種壓力和責難,以及打著各種“普世價值”旗號的西方誘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這些必將貫穿于實現中國夢的全過程。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文化遺産,珍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産,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但不能因此就放鬆對打著各種旗號死灰複燃的封建幽靈的警惕和防範。思想啟蒙要經常補課,思想解放要不斷推進,對外開放要始終不渝,反對僵化要久久為功。切莫指望“畢其功於一役”。這些也必將貫穿于實現中國夢的全過程。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眸入夢之初道路困惑的艱難探索和抉擇,珍惜“燈火闌珊處”的道路抉擇,記取反帝、反封雙重使命的警鐘長鳴,有助於堅定圓夢時必由之路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覺。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