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30多年高增長之後,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對於我國宏觀經濟運作及其走勢有多種分析和判斷,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在經歷30多年高增長之後,我國經濟必然如同日本、韓國那樣,要經歷一個“大幅度”下臺階、轉入中速增長區間(6%—7%)的過程。理由主要包括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産、製造業“三隻靴子”)拉動力減弱、要素投入成本上升、外需(即出口)增速從20%以上降至5%—10%。另一種觀點認為,追趕型國家在經歷一個持續的高增長期後通常都會出現增速下降現象,但不一定“大幅度”下臺階,“大幅度”下臺階不是必然規律。
分析表明,在未來七八年內,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我國經濟增長率不會過度偏離甚至明顯低於7.5%左右的水準。
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趨勢。改革開放前28年,我國經濟發展曾出現大起大落。改革開放後30多年,雖然經濟增長仍然有波動和起伏,但波峰和波谷的高低差距逐漸縮小。目前,我國經濟收斂于明顯高於7.5%的水準上。即使從趨勢線角度看,其收斂點也高於7.5%。這個趨勢對於未來經濟增長走勢無疑具有相當的影響。
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及其差距。目前,我國收入差距比較大。這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説相當大一部分收入差距屬於“發展中的差距”。縮小收入差距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但從我國發展階段看,適度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一種必然存在,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在勞動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條件下,收入差距將繼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空間。
地區收入水準及其差距。我國自然地理西高東低,但經濟地理東高西低,表現為經濟發展水準東中西依次遞減。但是,這個東中西依次分佈的經濟地理並非歷來如此。比如,改革開放前,浙江經濟在全國僅排在第十二位,從1994年起排名前移到第四位。東中西有差距是壞事嗎?從一個角度看是壞事,最好是東中西協調發展。但是,西部比中部落後、中部比東部落後,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客觀存在的一種“發展中的差距”。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這種“發展中的差距”必然導致後進追趕先進、低收入追趕高收入,從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一個基礎性動力。
新人口紅利正在形成。據估計,到2016年我國傳統人口紅利將消失。傳統人口紅利雖然已進入消失期,但新人口紅利正在形成,主要表現為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因而形成新的高素質勞動人口紅利,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剩餘。這種新人口紅利將成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的一個重要支撐。
工業化後期城鎮化加速。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加速期,最近幾年城鎮化率幾乎每年提高1個多百分點。這與其他國家城市化率超過30%達到70%前經歷一個快速發展期、達到71%後進入平穩發展期是相吻合的。城鎮化率大幅度提升,改變的不僅是人口結構,而且是消費結構,繼之是産業結構。我們講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其原發性動力就是人口結構變化和消費結構升級。所以,與我國城鎮化發展加速過程相伴隨的,不僅是消費結構大調整、大升級,而且是産業結構大調整、大升級,這兩個過程的互動又必然在更高水準和更大力度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準邁進。
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發展紅利。全面深化改革必然進一步解放生産力,從而帶來新的發展紅利。而從對外經濟關係看,儘管到目前為止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仍未脫離經濟週期的下行通道,在外部市場還不那麼寬鬆的情況下,我國出口需求仍然受到一定抑制,但在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具有一定程度依賴的條件下,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實施“一路一帶”和自由貿易區戰略,我國經濟的優勢還會進一步增強,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度還會進一步上升。這些都將對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構成重要支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