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中國經濟政策不再是“GDP挂帥”

時間:2014-10-20 12:00   來源:新華國際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20日發表署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和學術顧問黃朝翰撰寫的題為《中國經濟政策不再是“GDP挂帥”》的文章。文章説,對中國來説,長達30年的雙位數增長不但畫上了句號,也意味著放棄一味追求經濟增長數量的新政策的出現。中國將告別不計代價追求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的模式。這新發展最近得到官方認可。中國國家統計局最近宣佈,正採取步驟結束它所説的“GDP挂帥”時代。正如美國最近所實行的做法,傳統的GDP會計準則將被適當調整,創新和研發將佔更大比重。但中國會在一些領域做出更多調整,比如改善環境和人民的生計。

   這工作的艱巨性自不待言。任何試圖改變GDP結算方式,來更好反映經濟生産品質的嘗試,都是困難重重的。以GDP的結算來説,大多數主流經濟學者都了解固有技術局限,例如污染或GDP概念中同快樂和滿意程度相關的“負面外部性”。前者涉及如何為污染和其深遠社會影響,準確定價的複雜統計難題;後者關係到怎麼樣評估人們滿意度,或任何牽涉到比較人們快樂程度的哲學性問題。福利經濟學學者一直在辯論,如何在不做出價值判斷的情況下衡量快樂——或稱為“享用”——但卻沒有得出什麼結論。量化效用的“基本概念”,或名次排列的“順序概念”都不被普遍接受。無論如何,若中國國家統計局嘗試做出太多“品質調整”,將讓中國的GDP數據不能用來做國際比較。

   中國國家統計局這次做法的最重大效果,是對中國除了GDP數據外的經濟表現,定期提供一個更全面和多方面的評估。將來,除了GDP數據,國家統計局將提供其他40多個核心指標,以更好地反映産業提升、技術發展、環境保護、城鄉收入差距、城市化、人民的生計等關鍵領域的經濟和社會變化。

   這樣,中國決策者便可以對中國取得的“真實”經濟和社會進展,有更平衡的觀點,不被GDP數據過度誤導。因此,長期來看,國家統計局新舉措的重要性,不在於改變GDP會計準則,而在於未來轉向更高品質經濟增長的根本政策改變。

   事實上,在今年于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G20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肯定了這項改變。從現在開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更關注綜合目標,如穩定就業和低通貨膨脹率。政府將不再對一些GDP指標的短期變化做出反應,而是會堅持其結構性改革和産業提升的長期目標。樓繼偉也再次確定,中國較低但較穩定增長是“新常態”。經濟增長出現波動時,政府也不會像以往一樣,採取不必要的刺激措施,來人為地促進短期增長率。

   冷淡看待經濟增長成果

   幾乎是巧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確定,中國已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2014年的GDP總量(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是17.6萬億美元,或比美國多2000億美元。這些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數據,去年已經開始流傳,但中國統計當局卻拒絕接受。

   不同國家GDP的國際比較,往往因為國內價格的巨大差異而被嚴重扭曲。這些國家的GDP被轉換為美元所造成的匯率偏差,也是一個因素。採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方式,是要使用“國際價格”——實際上很接近美國價格水準——來糾正這些偏差。這就像《經濟學人》所發明的巨無霸漢堡指數,也就是比較不同國家出售的巨無霸漢堡的價格,來確定當地貨幣的購買力。

   中國2013年的每人平均GDP約7000美元,美國的每人平均GDP是其8倍。然而,中國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卻是約1.3萬美元,美國只是中國的4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傳達了一個有用的資訊,即中國的每人平均GDP,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低,因為一美元在中國可以買到的東西比在美國多。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量,是相當不同的概念,因為它只是應用國際價格來計算國內生産總量,並因此誇大了一個國家的GDP。

   這一次,中國被正式確定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北京對此淡然處之,是可以理解的反應。中國目前的每人平均GDP(名義),仍然比世界上的80個國家低,“最大經濟體”對中國是沒有什麼過多意義的。

   而且,成了世界最大經濟體後,中國也擔心被要求對各種國際義務付出更多。更重要的是,中國已不再沉溺于不論是名義或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數據。

   “國民收入主義”

   因為缺乏更好、更有效的衡量方式,所有政府一直沿用GDP或國民生産總值(GNP)的增加,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也使用“每人平均GDP”來評定國家的平均生活水準和生産率水準。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産總值和國內生産總值,往往被交替使用,其中的差別很小。

   國民總收入的結算于1953年被聯合國規範,納入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供屬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國家使用。

   中國基本上只是記錄物質性生産的GDP,也就是GDP扣除大多數服務型活動。改革開放于1978年開始後,中國逐漸改變這種計算國民總收入的概念,並接受聯合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GDP數據也因此可以進行國際比較。

   按GDP指標,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表現確實令人嘆為觀止,1979年-2013年的平均增長是9.8%,1991年-2013年則是10.1%。結果,中國的每人平均GDP飆升100倍,從1979年的420元人民幣,增加到2013年的4.17萬元人民幣。這種持續的雙位數增長是史無前例的,遠遠超越了以往也表現非凡的東亞經濟體如日本、韓國和臺灣。對這樣讓人刮目相看的增長,中國領導人可以理解的感到非常自豪。

   非經濟學者可能認為,經濟增長沒有什麼了不起。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説,持續一段時期的高增長,是爭取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即使是一個發達國家,也需要取得相當的增長來維持就業。

   如今,中國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降低了GDP增長的重要性,是明智的做法。從長遠和從環境及社會的觀點來看,這將讓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更平穩更可持續。這不僅對中國有利,也對區域和世界有利。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