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埃博拉需對全球不平等宣戰

時間:2014-10-13 11: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非洲告急!如果國際社會不竭盡全力,這將是下一個艾滋病!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疾控中心等機構近日齊聲發出警告,呼籲全球高度重視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在大力應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同時,一些人士也在思考疫情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指出埃博拉體現了全球化浪潮的危險與力量,本質上是一場“全球不平等危機”。

  此次疫情的中心在西非,但8日美國本土首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也是非洲之外確診的第一個埃博拉患者死亡病例。這是拜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所賜。9月19日,這位患者作為全球每天成千上萬旅行者中的一員,從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前往美國探親。他經布魯塞爾、華盛頓最後抵達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在起飛前4天,他曾幫助一位生病的當地婦女前往醫院,該婦女幾小時後在醫院去世,而他也感染上病毒。此前,美國已經有5名在西非工作的人員感染埃博拉病毒,4名美國醫務工作者返美治療後已相繼康復出院。最近被送回的第五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一攝像師正在內布拉斯加州醫學中心接受治療,他曾在重災區蒙羅維亞工作。

  當前,疫情已經從中心地帶擴散到歐美地區,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擔憂與恐懼。美國媒體報道稱,紐約近200名從事飛機機艙清潔工作的服務人員已不願上班。10月8日,26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美國國務院停止向準備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美國人頒發旅行簽證,並限制這3國人員進入美國。

  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病毒在歐洲蔓延的風險極低而且可以避免,因為歐洲國家對包括埃博拉在內的病毒性出血熱的應對準備“最為充分”。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強調,埃博拉疫情在美國暴發的危險“極小”。而如果沒有外界的援助,非洲的情況則難以想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0日發佈的統計數據,埃博拉疫情在全球已經導致至少4033人死亡,另有8300個已確認病例。當前,除美國、西班牙、英國各一例外,所有的死亡患者都出現在非洲。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稱,非洲的未來將陷於危急之中,疫情嚴重的國家急需更多訓練有素的醫護工作者,而今年西非已有230多名醫護人員死於埃博拉。

  路透社專欄作者愛德華哈達斯稱,埃博拉的擴散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危險的最新例證。但只要處置得當,埃博拉並非不能控制。發達國家有足夠的理由來幫助欠發達國家。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弗裏登警告稱,消滅埃博拉的戰鬥將是一場持久戰,因為病毒在不斷變異。如果國際社會不竭盡全力,這將是下一場艾滋病。

  國際社會已經動員起來。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受疫情影響國家的領導人對發達國家援助承諾速度緩慢感到惱火的時候,中國已派遣醫療隊深入遭受埃博拉重創的獅子山。9月16日,中國第一支援非抗擊埃博拉醫療隊前往獅子山,這支30人的隊伍來自解放軍302醫院,要在當地開設一個獨立的埃博拉患者隔離醫療中心。中國也正在增加援助,習近平主席9日承諾,將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捐贈600萬美元,用於因此次疫情與外界隔絕的國家的食品援助。此前,中國已承諾向獅子山、賴比瑞亞和幾內亞捐贈約330萬美元,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和非洲聯盟分別捐贈200萬美元。報道稱,這是中國對中非友誼的歷史承諾。

  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宣佈,將派美軍援助埃博拉疫區。根據計劃,將有3000名美軍人員被陸續派往賴比瑞亞和周邊一些國家,負責在那裏建造17個醫療所,用來隔離和治療埃博拉患者。同時,美軍還將提供相關培訓項目。

  金墉指出,這場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戰爭是一場多戰線的行動,拯救生命處在最前線。但這場行動也是一場向全球不平等開戰的行動。“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不缺少拯救病人和遏制病毒擴散的知識。但多年來,世界沒有使這些生活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低收入人群獲得這些條件。現在,這些國家數以千計的人們失去了生命,因為他們出生在了錯誤的地方”。金墉強調,埃博拉疫情擴散顯示出人類在享有基本醫療與生活服務中的不平等所産生的致命後果,也凸顯了國際社會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失敗。

  有專家指出,抗擊埃博拉意味著不僅僅向西非提供資金、藥品和援助人員以遏止疫情,更加需要全球重新聚焦南北差距,消減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的不平等,剷除疫情在發展中國家中暴發的根源。國際社會需要堅守消減極端貧困的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有效的基礎設施,使他們在未來有能力應對疫情的暴發。

  目前,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兩個地區: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48個最不發達國家有34個位於非洲。受發展水準的制約,這些國家的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十分有限。然而,2013年全球對非雙邊援助凈額下降了5.6%,疫情的暴發對於這些西非國家更是雪上加霜。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國際對非援助需要增長20倍才能應對這場埃博拉疫情。金墉行長呼籲,是迎頭追趕的時候了,否則埃博拉將成為一場真正的全球疫情,世界經濟將受到衝擊,西非地區人民的苦難將進一步加深。(劉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