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14年峰會將於9月4日在英國威爾士紐波特市召開。根據會議日程,北約及其夥伴國將重點圍繞阿富汗問題、烏克蘭危機以及全球夥伴關係等三大議題討論加強北約軍力建設問題。但近日種種跡象表明,這場峰會更像是一場矛頭直指俄羅斯的“戰備會”。
西方發出戰爭警報
本次峰會可謂規模空前,除了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北約28個成員國政府首腦,還特別邀請了27個夥伴國的領導人以及歐盟和國際組織代表,出席會議的各國政要超過60位。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盛大的會議並未邀請俄羅斯參加,北約對此的解釋是“不合時宜”,但這恰恰説明會議的核心議題正是針對俄羅斯的。
正如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科塞多夫斯基所指出的,這場峰會的主旨就是“統一思想,一致對俄”。他認為,孤立俄羅斯的舉動不得不讓人質疑北約對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誠意,即使是在冷戰期間雙方也總能在關鍵時刻通過對話化解危機。
9月1日,由烏克蘭政府、反政府武裝、俄羅斯以及歐安組織代表參與的明斯克會議未能就實現停火和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達成一致。隨後就有多家歐洲媒體援引歐盟高層消息來源爆出俄總統普京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話時揚言“只要他願意,兩周就能拿下基輔”。報道稱,普京是在回應巴羅佐關於俄軍入侵烏克蘭並導致烏緊張局勢升級的指責時作出上述表態的。俄羅斯總統外交政策顧問烏沙科夫9月2日表示,有關報道“純順斷章取義,歪曲事實”。他還嚴詞指責巴羅佐向外界洩露他與普京的秘密通話違反外交慣例,是極不嚴肅的行為。烏沙科夫並再次否認有關俄軍入侵烏克蘭的報道。
與此同時,烏克蘭東部局勢卻已發生逆轉,反政府武裝絕地反擊,轉守為攻並重新奪回了部分失地,包括頓涅茨克附近的一個重要機場。烏克蘭國防部長謝列特宣稱:“烏克蘭東部的平叛行動已經結束,現在烏克蘭面臨的是與俄羅斯的戰爭。”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此前在布魯塞爾表示,烏俄之間已經瀕臨戰爭臨界點。而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法國總統奧朗德、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內的北約國家領導人異口同聲地指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西方輿論更是發出了戰爭警報。
普京的狠話、烏克蘭東部局勢的逆轉以及西方輿論的渲染報道,似乎是在“恰到好處”地為即將召開的北約峰會“暖場”。
北約組建“矛頭”部隊
隨著峰會臨近,北約以俄羅斯為目標強化軍事建設的戰略方案逐漸浮出水面。北約秘書長拉斯姆森9月1日在布魯塞爾表示,北約將正式組建外號“矛頭”的快速聯合作戰部隊,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安全形勢。據介紹,這支部隊將包括常規部隊和特種部隊,由北約盟軍輪流執勤,兵力超過4000人,其行動將得到北約範圍內地面、空中和海上運輸的有力支援,具有“行動迅速,打擊有力”的特點,能在48小時內部署到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拉斯姆森沒有説明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但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約官員對媒體表示,“矛頭”部隊將主要部署在東歐和巴爾幹地區,隨時應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威脅。為了確保部隊快速投送,北約將改進有關成員國境內的軍事設施及指揮和後勤系統。此外,針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開展的秘密行動,北約將重點加強“矛頭”部隊應對非常規作戰的能力,包括使用社交媒體、發動輿論戰等。
自從克裏米亞危機以來,北約一直在醞釀調整針對俄羅斯的軍事戰略。其中最大的挑戰源自北約以往的軍力缺乏機動性,難以有效應對迅速變化的危機。北約希望這次新組建的“矛頭”部隊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與此同時,北約正在組建以英國為首的聯合遠征軍,這支部隊將由來自7個國家的軍隊組成,兵力超過1萬人,與歐盟及其他多邊機構合作,主要承擔維和及危機管控等常規軍事任務。
北約方面預計將在今年耶誕節前完成“矛頭”聯合作戰部隊和聯合遠征軍的組建工作。這將是北約再次進行戰略轉型的部分內容。
美英要求增加軍費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隨著軍力建設的加強,軍費問題自然不可避免。冷戰後,隨著軍事威脅的明顯下降,北約逐步調整戰略,歐洲國家普遍大幅度削減軍費開支,美國成為北約的主要金主。尤其是近年來,受債務危機影響,大多數國家軍費開支遠遠達不到北約要求的佔GDP2%的標準。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説,自2008年以來,俄羅斯國防開支增加了50%,而北約盟國軍費投入平均降低了20%。拉斯穆森稱,烏克蘭危機的現實表明,現在必須停止削減國防預算,並逐步增加國防開支。美國政府此前多次呼籲歐洲盟友承擔各自的責任,維護北約的整體能力,確保區域安全和戰略利益。預計美國總統奧巴馬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將在北約峰會上呼籲各成員國增加軍費投入,以應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北約的新動作已經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惕。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針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呼聲譴責西方和北約正在基輔搞“戰爭俱樂部”。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波波夫説,北約的新計劃再一次證明美歐奉行蓄意惡化與俄羅斯關係的政策。他表示,俄方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調整相應的軍事戰略部署。
隨著烏克蘭東部局勢波詭雲譎,北約與俄羅斯之間劍拔弩張,在一戰爆發百年後的今天,戰爭的話題再次回蕩在已經習慣了和平安寧的歐洲。(駐歐盟記者 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