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美互信,要遵守一個最基本原則:凡是有利於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減法”
近日,中美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磋商工作小組會議在美國舉行,旨在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相關共識,推動建立中美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
就在會議舉行前數天,南海上空再次出現兩國軍機“擦身而過”的場景。8月19日,美國海軍一架P—3反潛機和1架P—8巡邏機飛抵中國海南島以東220公里附近空域進行抵近偵察,中國戰機對美機進行了例行性識別查證。
事件發生後,華盛頓糾纏于雙方軍機接近距離等技術性問題,試圖將導致事件發生的責任轉嫁給中國。然而,無論是從中方飛行員的操作,還是從事件背後的是非曲直來看,中方的反應都是合理有據——沒有人會把美軍這樣的偵察視為友好行動。美方也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國對貼近自己“窗戶”窺視的外來者不聞不問、視而不見。任何具備相關實力的國家,都會對這種不友好做法採取必要的防範和識別措施。
2001年的撞機事件使人們清醒意識到,中美雙方最有可能發生“肢體碰撞”的地方就在中國“家門口”,而美方針對中方進行的大規模、高頻度抵近偵察才是危及中美海空軍事安全、導致意外事件發生的根源。近年來,奧巴馬政府實施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進一步增加了美國對亞太地區的軍事投入,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的擔心。
白宮和五角大樓的官員一再宣稱,美國沒有把中國當作敵手,也不會採取遏制中國的政策。但事實卻一再表明,美軍遠未停止對中國專屬經濟區頻繁的抵近偵察。誰會相信,如此大規模的抵近偵察會有助於美國履行其對發展兩軍關係乃至兩國關係所作承諾?這樣的做法既破壞了中美雙方的互信,又破壞了華盛頓自己的國際信譽。
美國一些人視中國為不確定性力量,是美國在亞洲領導地位的潛在競爭者。正是基於這一戰略認知,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才帶有很強的軍事針對性。這也是美軍艦機頻繁針對中國進行偵察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軍艦機頻繁抵近中國偵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向其亞洲盟友證實,美國仍然“能夠維持亞太地區的均勢”。但是,不知華盛頓是否考慮到,這樣做的結果卻大大降低了中國的安全感,無助於提升中國對美國的信任,進而會制約中美合作,同時也給地區局勢增加了複雜性,最終會有損美國自身利益。
防止中美“肢體碰撞”再度發生,華盛頓需要切實遵守有關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尊重沿岸國的安全關切,妥善處理雙方在海空軍事安全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在實施一些軍事行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承受度。提升中美互信,要遵守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凡是有利於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減法”。
中美兩軍關係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應該在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大框架下發展新型軍事關係。南海上空的軍機“接近”不能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