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老才能擁有一個自由、快樂的晚年?不少美國人做出自己的選擇:有的把大房子中的幾間以低廉價格租給年輕人,既賺取生活費又解悶;有的和志同道合的人居住在養老社區裏;還有的乾脆一走了之,到風景優美、生活成本低廉的國家開始新生活。
與年輕人“拼房”住
美國老人喬伊絲 凱恩現年66歲,離異,住在新澤西州中部。10年來,她一直採取拼房方式與陌生人“同居”。
凱恩的條件並不多——能付房租,不吸煙,喜歡她養的幾隻貓。“離婚後,我想一個人支撐這個家就需要更多收入,”她先後找過多名房客,“我與他們關係良好。”
房客不僅給單身老人帶來額外收入,也成為他們某種意義上的情感寄託。
89歲老人海倫在郊區的家有4間臥室,她把其中兩間出租給帕蒂 米拉諾和她八十多歲的母親,每月租金700美元。米拉諾不忙時負責打掃衛生。
在海倫看來,這筆收入固然不錯,但她更看重米拉諾母女的存在本身。“這(拼房)的確讓我受益,”她説。
新澤西州拼房仲介機構“拼房公司”的常務董事勒內 德雷爾説:“大多數願意拼房居住的是50歲至55歲的單身女性。她們(退休後)收入開始減少,因此經濟原因是主要出發點。”
同道中人樂生活
隨著老齡化世紀的到來,對不少老人而言,最理想的退休生活不僅僅意味著找個設施齊全、環境舒適的社區或養老公寓消磨剩餘歲月,而是與志同道合的人結鄰而居,一起享受生活的樂趣。
美國有一種被稱作“親和居所”的新型養老社區,在那裏居住的都是志同道合之人。無論你是鄉村音樂粉絲、愛狗人士、考古狂、園藝愛好者或素食主義者,都不難找到兩三百個同好者組成一個社區。
社區居民可以享受完善的醫療保健設施與服務、分享共同的興趣愛好,一起健康、快樂地老去。
美國目前共有一百來個“定位社區”。“這類社區是住房業的未來,未來10至15年將會爆炸式發展,屆時嬰兒潮一代已75歲了,”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輔助生活及老年住房管理項目主任安德魯 卡爾説。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識之人已開始提出建設規劃性養老社區,集合特殊興趣愛好人群的“親和居所”或“定位社區”是體現這種概念的最新實踐。發展最快的類型之一是所謂“大學基地養老社區”。它們建在大學校園內部或附近,如俄亥俄州奧伯林學院、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達特茅斯大學附近的養老社區等。社區居民可以修讀大學提供的課程或大學組織的體育活動。
不過,這種親和社區的發展速度並不快。項目建設受持續低迷的經濟形勢影響,加上它屬於高風險融資項目,因為沒有先例,銀行不願貿然投入。
移居海外享新生
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人退休後選擇到拉美國家定居,那裏陽光充足、風光秀美,而且“錢更值錢”。
去拉美養老的潮流始於25年前,但最近5至10年發展尤為迅速。墨西哥生機勃勃的城市文化、哥斯大黎加美麗的海濱社區、尼加拉瓜靜謐的山谷村莊……有著巨大吸引力,低廉的生活成本更是誘惑難擋。
還有一批老人選擇的並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等傳統休閒目的地,而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等聽起來不那麼“宜居”的國家。
以瓜地馬拉為例,它不僅風光迤邐,而且生活成本比低於大多數中美洲國家。一棟在哥斯大黎加或巴拿馬賣50萬美元的房子,在這裡僅售25萬美元。
許多拉美國家看到這一商機,紛紛拋出誘人政策,吸引美國老人定居。巴拿馬是最早盯上這塊市場的國家。政府推出一系列法律政策,只要外國人能證明每月領取的養老金超過1000美元,就可以獲得巴拿馬的永久居留權,而且在國外掙得的養老金無需在巴拿馬上稅。《國際生活》雜誌連續6年將巴拿馬評為“全球退休指數”榜單的第一名。
不過,對美國老人而言,生活在拉美國家並非十全十美。官僚作風嚴重、駕照難以申請、語言障礙、治安問題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