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絞盡腦汁擴充軍備生産

時間:2013-08-05 13:54   來源:環球時報

  為給軍工産業鬆綁,日本政府可謂絞盡腦汁。除了想辦法與美英等國合作,繞開“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外,共同社4日獨家披露,防衛省正考慮修改與國內相關軍品供應商的合作模式,打破“買主獨一性”,使日本防務企業擴大生産規模,以此降低成本。有分析認為,此舉一旦實施,將極大刺激日企參與軍事工業的興趣,同時也為動員日本民間産能投入國際防務市場競爭,甚至為今後組建規模更大、裝備體系更趨進攻性的日本武裝力量大開方便之門。

  報道稱,目前日本防務企業在接受防衛省訂單後負責生産,銷售對象僅限于防衛省。業內人士解釋説,防衛省希望改變延續幾十年“僵化的産品採購制度”,通過在與民間企業簽約時設定靈活條款,使供應商能夠在完成自衛隊的業務後,還能把産品銷售給有相同需求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從而促進規模化生産,降低成本。此舉旨在通過拓寬防務裝備的銷路來促進量産並控制採購成本,同時保護與培養本國防務産業。防衛省這種“寓軍於民”的做法不但可以獲得更多的産品供應商,而且隨著産量提高,可幫助防衛省控制裝備採購成本,避免出現“世界最貴坦克”、“天價戰機”等,適應當前防衛預算緊張的局面。

  據介紹,日本軍品生産通常是由防衛省或自衛隊提供專業知識,給出以滿足設想戰場特殊用途為目標的製造方案,安排企業研發並製造出産品,或者乾脆由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負責科研開發,委以民企完成生産,這種模式為二戰戰敗後的日本保持隱性軍工潛能帶來便利。但由於相關産品只能提供給自衛隊,這種模式除了造成單價居高不下之外,還引起諸多矛盾。例如2011年防衛省與東芝公司的RF-15戰鬥偵察機開發糾紛,就是因為防衛省裝備革新方針有變,中途解除合約,東芝本想把根據合同研製出的機載偵察感測器兜售給別的客戶以減少損失,但防衛省禁止將相關科研成果挪作他用。

  共同社稱,目前防衛省打算放開的只包括防護服、救災帳篷等産品,槍支、坦克等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不在計劃之列。報道稱,如果是依靠防衛省的科研成果進行訂制生産的産品,生産商向第三方客戶銷售時還需向防衛省支付一定的“技術使用費”。但這種名義上的限制並非不可逾越。報道稱,防衛省曾在2010年採用這種簽約方式允許將US-2水上飛機出售給第三方,目前日本正準備將該機出口給印度。

  隨著近年來不斷推動“自衛隊轉變為軍隊”的步伐,日本也在持續加強自身防務工業能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衛隊所用武器有近90%是本國自行研製或從國外購買專利生産,僅少部分是從國外直接採購。儘管日本防務産業沒有獨立的國營軍工企業,但許多大型民企都從事軍工生産,得到國家扶助。英國簡氏防務資訊集團的統計顯示,日本排名前17位的企業承包了防衛省高達95%的裝備生産任務,其中包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住友重工等世界知名企業,正是這些企業讓日本在航太、火箭、導彈、艦艇、裝甲車輛、火炮等領域長期雄踞世界領先位置。日本在光纖、半導體、超導、智慧機器人、複合材料及微電子等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許多領域把美國也甩在後面。例如日本村田電器公司為美國國防廠商提供最新的電子晶片技術,美國反導系統已經離不開日本三菱公司的協助。除了掌握有眾多先進技術外,日本的軍備生産潛能同樣驚人,若日本的汽車生産商轉行生産坦克,其年産量可超過一萬輛。一旦需要,日本武器生産規模將會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增長。韓國《民族新聞》認為,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意味著日本抽掉“和平國家”形象中關鍵一根支柱,實際上已是軍工産業大國的日本將把武器生産和出口完全合法化,規模也將迅速擴大,可能加劇東北亞軍備競賽。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