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事件”是美俄關係的試金石

時間:2013-08-02 08:33   來源:中國網

  經過幾次波折和漫長的等待,“棱鏡門”事件的主角斯諾登終於獲准俄羅斯移民署的批准,進入莫斯科,開始他為期一年的難民生活,至此關於斯諾登去留的一場大戲暫時告一段落。回顧斯諾登事件始末,大國關係是不可回避的一個主題,而在其中美俄關係更是其中最為敏感的話題。

  “合法”的一年政治避難期

  根據俄羅斯聯邦移民法,政治避難的有效期是一年,期滿之後需要再次向俄羅斯移民署提出申請,斯諾登政治避難的有效期將持續到明年7月,在這期間斯諾登將獲得在俄羅斯國內有限制的居住權。

  俄羅斯移民署向斯諾登頒發難民證背後的一個重要邏輯就是斯諾登有必要獲得難民證,他正在面臨可能的政治迫害或者生命受到威脅,否則避免申請也沒有成立理由。對於斯諾登的威脅顯然是來自於美國司法部對於斯諾登的指控以及斯諾登將會面臨的刑事處罰。俄羅斯的做法實際上在表明,俄羅斯看來,美國司法部的指控背後是有政治壓迫的內涵,斯諾登的個人權利正在面臨著侵害的可能。

  俄羅斯的做法使得美國無比頭疼,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以人權衛士自居,以人權遭受侵犯為理由指責他國是美國常用的手法。而此次斯諾登事件中,人權狀況的重災區俄羅斯卻借助斯諾登事件狠狠地扇了人權衛士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而美國對於俄羅斯回應只能繞開人權這個敏感話題,選擇從法律角度來談引渡斯諾登。普京的做法是足夠聰明的,巧妙地借用此次機會回擊了美國長期以來對俄羅斯人權狀況的指責,同時也緩解了自己所承受的國內自由派的壓力。通過處理斯諾登事件普京表明瞭自己的立場,即現代的俄羅斯政治領導人對於人權的關注並不差于美國,最起碼在斯諾登事件中普京比奧巴馬更關注對於斯諾登個人的保護。

  俄羅斯政府給予斯諾登政治避難也迎合國內輿論和民意的聲音,根據列瓦達中心最新的民調數據對於斯諾登持負面評價的俄羅斯人只有17%,反對給予斯諾登政治避免的受訪者也僅有29%,俄羅斯的做法傳達了一個信號,即俄羅斯領導人尊重民意和輿論。與俄羅斯相比,美國政府的表現要遜色很多,在回應輿論聲音方面也顯得呆板、機械,官僚氣息濃厚。無疑在處理斯諾登事件中,普京的得分更高。

  美俄大國關係的挑戰與應對

  當斯諾登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之時,這一事件就已經演變為對於近年來長期處於低谷的美俄關係的又一次考驗,如果處理不好,美俄關係將進一步僵化。特別是在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國內都有強硬立場的聲音,俄羅斯有人要求利用斯諾頓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而美國國內則有人要求奧巴馬抵制9月份將召開的G20聖彼得堡峰會。這兩種聲音的發起者和支援者絕不是無名之輩,在兩國國內均有相當數量的支援者。當形勢紛繁錯雜、選擇較多的時候,也往往是最容易出錯的時候,是考驗普京和奧巴馬兩位大國領袖智慧的時候。

  其實,美俄之間關係的相互依存程度之高絕不是冷戰時期所能比的,因為繼續使用“非敵即友”的二元思維已經難以正確的分析國際政治現實。作為兩個大國,美俄之間相互競爭,但又相互需要。僅以當下而言,俄羅斯需要美國人在G20峰會上對莫斯科鼎力相助,需要美國的資本和技術來實現國家經濟的現代化;美國需要莫斯科配合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行動,與這些關於國計民生的大事件相比,斯諾登事件只是一件偶然突發事件,不可能也不應該對美俄關係造成消極影響。

  不能不説,現在俄羅斯冷處理斯諾登去留的辦法是各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首先,俄羅斯既沒有將斯諾登交給美國,也沒有高調的對斯諾登表示支出。交出斯諾登有違民意,而且會嚴重損害普京和俄羅斯政府的一貫形象,特別是美國政府和輿論強硬聲音的背景下交出斯諾登則意味著屈服於美國的壓力,這是俄羅斯政府和民眾不能接受的。而俄羅斯政府提供為斯諾登的避難許可則僅僅是出於人文關懷,同時並沒有否定美國追究斯諾登法律責任的權力,普京也表示不讚賞斯諾登有損美國國家利益的行為。

  其次,斯諾登留在俄羅斯也未必不是美國可以接受的結果,畢竟斯諾登回到美國之後,美國政府必然將會面臨著空前的國內外輿論壓力,在處理斯諾登事件上將進退維谷。從斯諾登事件爆出之時的輿論沸沸颺颺到今日這個話題逐漸淡化,美俄關係頂住了斯諾登事件帶來的衝擊,並沒有因此而進一步惡化。

  斯諾登事件是美俄關係的試金石,折射出來美俄在處理突發事件上的默契程度,兩國有足夠的信任空間來應對棘手問題,不以零和博弈來思考雙邊關係,這是一種新型大國關係的邏輯。

  在政治陰謀家看來,斯諾登事件絕對是一次打擊對手的絕好機會,美俄兩國並沒有這麼做,顯示了兩國政治領導人的智慧。也許我們該歡迎這樣一種較為理性的美俄關係。美俄關係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即使在2008年喬治亞五日戰爭之後,美俄關係陷於低谷,俄美兩國高層之間互動也未停止,就連地緣政治大家布熱津斯基在一次國際會議中提出了建設從溫哥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民主大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繼續用陰謀論或者冷戰思維來分析美俄之間的一舉一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新的形勢要求新的思維方式。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