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相岸田文雄在27日的就任記者會上盡力避免中方的警戒心理升級。他表示,“希望以新政府誕生為契機,推動日中關係向前發展”。
對有效控制竹島(韓國稱獨島--本網注)的韓方,新政府的策略則更加靈活。關於島根縣定為“竹島日”的2月22日,自民黨競選綱領中原本提出將由政府在當天主辦紀念儀式,但此事已被“擱置”。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就如何對待承認日軍與隨軍慰安婦問題有關的1993年官房長官河野洋平講話表示,將“不使其變為外交問題”。對朝鮮,日方目前則將努力預測對方的行動。
如果新政府長期保持上述姿態,則很可能失去期待“主張型外交”的國內保守勢力支援。可以説,安倍政府的外交將在多重矛盾中起步。
【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2月28日文章】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用頑固的內在邏輯來作重大決策。
比起國際輿論或與鄰國的關係,安倍更考慮自己國內的需要,強制推行迎合保守一右翼主張的政策。這樣一來,安倍正在耗盡恢復“失去的10年”的衰弱經濟和國家地位的力量和機會。
上周安倍本想向樸槿惠派遣特使,但失敗了。他事先未與樸槿惠方面協商就先向媒體發表,但之後經首爾和東京的多次磋商,日方決定推遲派遣特使,在就任首相後重新定日程,帶著不是自民黨總裁而是日本首相的親筆信訪韓。如果看到安倍內閣成員的臉龐,韓方對安倍的特使派遣試探採取慎重應對是十分正確的。安倍內閣裏有很多在獨島、慰安婦、歷史教科書問題方面有極右傾向的政治家。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 奈擔心安倍內閣會讓日本成為內向型國家。他告誡道,日本如果不在國際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只將視線轉向內部,發展迎合大眾的民族主義,不單是日本,就連整個世界也會一同遭殃。但對安倍來説,外部善意的忠告都是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