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戰爭,還是和平?是兩種不同的政策路線,政策分析師們常常把美國的決策層分為鷹派與鴿派。其實,從美國歷史來看,除了鷹派對海外用兵具有明顯偏好外,鴿派雖然相對溫和,但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底線,而“鷹鴿聯合”使得戰爭在服務其國家利益方面更顯靈活性。
鷹派,維護國家利益難堪大任
在美國,所謂鷹派,指的是傾向於運用軍事力量或行動解決國際爭端的人士、團體或勢力,通常被新聞界指代政府內閣或議會中主張使用武力的“強硬派”。
鷹派一詞是地道的美國貨。美國立國後,歐洲列強特別是英國,為防止這個新興國家崛起,挑戰其霸權地位,把美國列為頭號對手,不斷製造麻煩干擾破壞其發展。1810年,一批建國後出生的新青年當選為第12屆國會議員。他們一方面極端憤恨歐洲列強的霸道行徑,另一方面對政府依賴外交手段解決麻煩的政策心存不滿,要求政府以強硬的戰爭手段解決問題。這批“憤青”議員言行狂熱、激進好戰,被稱為“戰爭之鷹”,又稱鷹派。
歷史上,鷹派在美國政壇幾度起伏,但從未絕跡。12屆國會之後,在歷屆政府和國會都會看到鷹派的身影。鷹派之所以長期在美國政壇佔有一定市場,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
美國是一個鷹崇拜的國家,美國的國鳥是北美特有的一種鷹——白頭海雕,美國國徽、三軍標識都繪有鷹的圖影。與鴿派相比,鷹派因其在國家安全和利益問題上立場鮮明、態度強硬,極易取悅民眾,贏得支援。而鷹派倚重軍事力量一錘定音解決問題的作風,更與美國國民十分推崇的“硬漢文化”十分吻合。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美國總統鷹派形象的政治效用體現在:能夠消除人們對其個性軟弱的懷疑,樹立堅忍不拔、眾望所歸的領袖形象。據統計,1987年,美國突襲利比亞使裏根政府的支援率增加了6個百分點;1993年,美國用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使克林頓的支援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
除了社會文化外,美國經濟發展也需要鷹派。在美國,軍工複合體這一畸形的政治結構已成為孳生鷹派的溫床。通過發動戰爭,商場與戰場融為一體,企業不但能夠在戰場上獲得商場無法爭得到的訂單,還能借助戰爭干擾全球經濟秩序,破壞競爭者經濟發展環境。有資料顯示,作為衡量美國經濟的晴雨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阿富汗戰爭爆發6個月後,上升了17.9%;在伊拉克戰爭爆發6個月後,上升了25.6%。所以,伊拉克戰爭初戰告捷後,人們不但認為這是鷹派的勝利,而且還是美國石油大亨的勝利。
國家利益是戰爭決策的重要動力。鷹派雖以國家利益捍衛者自稱,但因其追求的是一種速效的、眼前的利益,戰爭暫時也許會為國家或某些利益集團帶來好處。但從長遠看,鷹派單純運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維護國家安全、謀求國家利益的作法,不但是一種“軍事冒險”,更有可能對國家根本利益造成損害。
小布希政府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鷹派色彩最濃的政府,其鷹派領軍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經常引用芝加哥黑幫老大的一句口頭禪闡述其政策立場:“道理再多,也不如帶把槍有用。”
對於由鷹派主導的美國政府,埃及前外交部長梅爾私下認為:“這種政府內部有太多的空想家、紙上談兵者和武斷的人。他們的頭腦裏只有對抗的邏輯,而且認為自己百分之百有理。這個國家過於信賴自己的權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至於不能分辯出什麼是自己的真正利益。”
正因如此,鷹派政策往往不但不會給美國帶來持久和平和長遠利益,反而使國家屢陷戰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