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衛星發射失敗:孰可竊喜孰可憂

時間:2012-04-16 13:48   來源:中國網

  4月13日上午7時38分55秒,朝鮮“光明星-3”號衛星被一枚七拼八湊的運載火箭匆忙射上天空,又在幾分鐘後悄無聲息地墜入首爾以西165公里的黃海。

  將這次發射稱之為“虎頭蛇尾”並不過分:提前近1個月的“預熱”,全世界的驚呼、高度關注和激烈反應、破天荒邀請而來的全球宇航專家和媒體記者,以及寧可不要好不容易談判得來的24萬噸美國糧援,也要過一把“光明”癮的執著,最終換來的卻是這麼個結果:被鄭重安排做金日成誕辰100週年和金正恩出任勞動黨第一書記“雙喜臨門”重大慶典一部分的衛星發射,最終收穫的,卻是比上一次更苦澀的結果——2009年4月發射失敗的運載火箭好歹越過日本列島,飛出了2000多公里遠,此次卻僅勉強飛到“西海五島”附近的朝韓爭議海域。

  一些分析家認為,朝鮮之所以匆忙選擇天氣條件欠佳、失敗可能性更大的13日上午,而非專家普遍認為更合適的14日上午,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搶在當晚安理會緊急會議開幕前發射,以避免遭到更強烈的譴責。很顯然,這個目的基本未能達到,美、日、韓等原本就將此次衛星發射當作“變相彈道導彈試驗”的國家仍會繼續譴責,因為這種“上天即墜地”的發射對於衛星而言是完敗,但倘只是彈道導彈試驗,卻未必就是一無所獲的。

  如今一切都已是既成事實,射也射了,掉也掉了,以往不諫,來者可追,此時此刻,孰可竊喜孰可憂呢?

  朝鮮高調宣佈衛星發射後,美、日、韓都作出緊急反應,擺出一副“攔截”、“擊落”的架勢,這是因為此次發射的三級運載火箭射程達6700公里,不但能覆蓋日韓全境,且可輕鬆打到美國阿拉斯加,若將之視為“彈道導彈”,顯然是在背芒刺,不得不拔,而各國(尤其日韓)民眾被政府、輿論激起的關注、擔憂,又反過來讓政府和軍方不得不作出攔截和擊落姿態,否則便可能被指為“空中不設防”、“開門揖盜”。

  然而攔截本身其實是麻桿打狼兩頭怕的險招:美日耗費鉅資、精心打造的陸-海雙基反彈道導彈系統,主要針對的是中短程彈道導彈,理論上並不足以確保擊中相當於遠端、洲際導彈的朝鮮運載火箭,加上發射時間、方向等不確定因素,攔截把握實在不大(因此才“打擦邊球”,轉而大談“擊毀威脅本國安全的火箭殘骸”)。高調喊出如覆水難收,倘屆時不攔截或不及攔截,難免“不作為”之譏,本國民眾處無法交代;攔截不力,被視作“守門員”、渲染成保護本土安全、令對手戰略核武器失效的戰略性法寶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就將“從神變人”,其損失將是戰略性的;即便攔截成功,也會陷入時刻提防朝鮮報復的高度緊張之中。至於韓國等跟風喊“攔截”的國家,實質上並不具備基本攔截能力,就更毋庸諱言。

  如今的結果陷入足以讓這些擔心變作竊喜:上天即墜的火箭自然測不著、截不到,未構成威脅的“斷箭”也無需截、不屑截,美國無需擔心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神話幻滅,日本政府不不惴惴于“不作為”之譏,而根本沒有攔截能力卻喊出大話的韓國政府更無需擔心穿幫,只管歡天喜地去海上“撈渣”。

  然而歡喜之餘的隱憂,卻讓許多人無法輕鬆。

  正如一些觀察家所指出的,衛星發射是金日成百歲誕辰慶典的重頭戲,也是金正恩正式接任一系列要職後的“餘興節目”,這樣的節目本是不該掃興的,以往兩次衛星發射失敗(1998和2009年)還可以“火箭發射成功”來掩飾,此次事先請來那麼多外國專家、記者觀摩,加上火箭出海即墜,不承認失敗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朝鮮在沉默4個多小時後就破天荒地由官方媒體宣佈“衛星未能入軌”)。然而此時此刻的朝鮮,又實實在在需要足以證明“強盛大國”、“英明領袖”的成功,那麼,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

  一些人擔心,把衛星秀演砸了的朝鮮,接下來會策劃更刺激的舉措,來補此次的坍場子。不少觀察家指出,這種做法是有先例可循的: 1968年朝鮮突擊隊襲擊青瓦臺韓國總統府失敗後不久,朝鮮海軍就抓捕了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而2009年11月朝鮮快艇在黃海與韓國海軍衝突受挫,次年3月就發生了“天安”號事件,韓國東西大學專家布賴恩.邁爾斯擔心,朝鮮近期會在半島挑起新的軍事冒險,以掩飾此次的失敗關於朝鮮衛星發射失敗,而一些美國智庫更警告稱,朝鮮第三次核試爆,或許已開始倒計時了。

  喜也好憂也罷,朝鮮局勢關乎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也關乎朝鮮和周邊國家民眾的切身利益與安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相關國家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怕都是會字斟句酌,步步為營的。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