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4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夫人等遊覽長城。新華社發
【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12日文章】題:最偉大的轉向:尼克松訪華
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週年的日子,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個已經進入我們政治詞典的短語——“尼克松訪華”。這個短語意味著一位領導人轉變以往立場,採取某種令人震驚但卻有利的行動。
從總體上來説,尼克松很難説得上是一位行為榜樣,這位行事並不光明磊落的總統曾鼓勵自己的下屬採取非法行動。但他卻是一位高明的戰略家——這一點在對中國開放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這次開放的高潮就是尼克松1972年2月親自訪問北京。
現在,在美國政界採取意外舉動是絕不允許的。掌管著我們公共空間的無形思想警察把任何偏離以往政策立場的舉動都當作是兩面派的舉動,更有甚者把這歸結為品質問題。我們都假裝相信,好的政治家就是那些想法永遠都不變的人。
人們期望政治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們曾經承諾要做的。紐特 金裏奇1994年出版的《與美國的合約》一書又促進了這種觀點。他在國會中的老大黨(美國共和黨的別稱——本報注)繼承人有時為了履行競選時的承諾,採取的行動似乎是準備把美國推下懸崖一樣。
所以,在這裡要向那些使得尼克松訪華成為可能的特性致敬——前後不一、奸詐狡猾以及其他非美國式的特性。在我們即將迎來尼克松訪華週年紀念的時候,回頭研究一下美國歷史上最大也是最棒的一次轉變是很有用的。
當尼克松考慮訪華的時候,他在國外面臨的局面很不利——極度不得人心的越南戰爭讓他陷入了困境,而且正在尋找新的方法遏制蘇聯。與他非凡的、雄心勃勃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一起,尼克鬆開始讓自己考慮本來難以置信的行動。
現在回頭再看尼克松當時是多麼小心翼翼地準備這次訪問很有意思。1971年4月,他批准美國國家乒乓球隊前往中國,並宣佈了放鬆旅行和貿易限制的計劃。他説,他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就是實現與中國關係的正常化。中方則在那年春天通過巴基斯坦回應説,北京歡迎尼克松自己訪華。尼克松最初先派了基辛格于1971年7月秘密訪華,並通過巴基斯坦促成了這次訪問。尼克松的傳記作者斯蒂芬 安布羅斯説,基辛格發了只有一個單詞的密碼電“Eureka”(有了),表明自己的訪問成功了。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親自啟程前往北京。從安布羅斯援引他對毛澤東的講話中可以看出,如果對自己有利,選擇改弦更張就是有價值的。他意譯毛澤東自己的講話説:“你是一個一旦機會來臨就能看到的人,也知道你一定要‘只爭朝夕’。”這段用在尼克松身上也是沒錯的。
2月28日離開中國前,尼克松在歡送他的宴會上説:“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這體現了一點尼克松的虛榮心,但他説的確實沒錯。
偉大的總統決定通常都是脫離一個領導人過去可能曾經説過的話,或者是他的政治顧問的建議,或者是當時常識一般支援的範疇。尼克松訪華、肯尼迪處理古巴導彈危機、羅斯福應對大蕭條、林肯在內戰中都是如此。
要解決美國當今的問題可能需要一位這樣的領導人,在面對別人抱怨説他的政策違背以往的立場時,他作出的回應就是“那又怎麼樣?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好。”(戴維 伊格內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