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端午景”與“世博景”交融

時間:2010-06-10 10:32   來源:文匯報

  今年過端午節,有兩個不尋常

  今年過端午節不尋常:這是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之後第一次過節,又恰逢世博之年,有許多客人來家裏。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認定“非遺”後的5年裏,幾乎年年都有許多國際友人在節日期間到江陵去,考察端午節慶文化,與韓國人一起過節。估計今年上海也會如此。我想,世博園區是一定要營造端午節氣氛的,而且園裏園外聯動,藉此民族傳統節日來臨之機,好好展示中華文化之豐富多彩。

  國人過端午節,歷來就是裏外聯動的。宋代詩人陸游有一首《重午》道:“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詩人在外面遊玩了一天,傍晚回家賞宴。元代曲家馬致遠則這樣寫端午:“榴花葵花爭笑。先生醉讀離騷。臥看風檐燕罍巢,忽聽得江津戲蘭橈,船兒鬧。”(【仙呂青哥兒】《五月》)曲中主人公原待在家裏讀書,聽得外面賽龍船的熱鬧聲,恐怕坐不住了。《清嘉錄》卷五有雲:“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它記載的端午節俗正堪與上述詩曲互證。

  “端午景”自然要和“世博景”相融

  我意想中的今年的“端午景”,自然要和“世博景”連在一起。正辦著世博會的上海乃至中國各地,很多人家應該有菖蒲、艾草插門,有蜀葵花、石榴花裝飾;世博園裏,也肯定會有身著中國民族服裝、胸前佩戴香囊的遊人;到處還有讓人像吃漢堡包一樣吃來方便的粽子。今次世博會,日本有館、韓國有館,到了端午節期間,他們的節慶文化説不定也會有所表現。日本的“端午用鯉魚幡”或許會在5月熏風中獵獵飄揚,或許他們還會裝飾“五月人形”鍾馗像。韓國人端午節不吃粽子,吃用戍衣翠或者艾蒿拌在米麵裏蒸出來的糕,上頭印有車輪圖案,所以他們的端午節又名“車輪日”、“戍衣翠日”;或許,韓國人還會表演“女圓舞”和“官奴假面戲”。這麼説來,今年世博園區的端午節,可謂東亞諸國文化的一種媲美,一種爭奇鬥妍。我們中國的場館,是不是首先就該有屈原、伍子胥的形象亮相,或者編排他們事跡的戲劇上演?

  有一項端午舊俗可以繼承發揚,那就是“端午贈扇”。端午是標誌夏暑開始的節氣,傳統中國在這一天會舉辦許多防熱解暑活動,送扇是其中之一。相傳唐太宗曾于端午日送絹扇兩把給他的“愛卿”長孫無忌和楊師道,上有他的“飛白書”親筆題詞。宋代人把“花巧畫扇”列為“端午節物”(《東京夢華錄》卷八)。《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賈元春“端午兒”前給親人們“賞節禮”,給寶玉的便有扇子。至今,甘肅等地過端午仍保留著“蒸面扇”之俗;在福建,兒媳婦要送扇給公婆;浙江一些地區,學生給老師送粽子、饅頭,作為還禮,老師以扇子回贈,故那裏的端午又名“敬師節”。

  過去贈扇,是因為時已入夏,扇子是必備之物;今日贈扇,可宣傳節能減排、提倡綠色度夏的理念,號召人們少用空調,過一個低碳的夏天。世博會上有多少節能減排的新技術展示,“端午贈扇”正好在同一主題下,與它們接踵並肩。

  蘇州河和“世博之家”都是好舞臺

  世博會期間,整個上海是一個放大了的世博園。大世博園裏,端午節應該有更大的動靜。“蘇州河端午城市龍舟賽”今年已經是第五年辦了。世博年的龍舟競渡,除了邀請兄弟省市的參賽隊,是不是還請了別的國家的隊伍,更具國際色彩?我建議,除了水上賽舟、岸邊表演外,還可增加一些水上表演——賽事結束後,作為餘興,可以在船上表演一些雜技、武術、戲曲類節目。清代小曲【平岔】這樣描寫龍舟賽事:“小小的龍船兩頭兒尖,十二把樺橇哧咕嚨咚嗆列在兩邊。三歲的娃娃在龍船上站,七歲的頑童哧咕嚨咚嗆後面打鞦韆。打了一個鯉魚把龍門來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嚨咚嗆倒卷珠簾。又打童子把觀音來拜;再打魁星戲鬥哧咕嚨咚嗆去點狀元。”前些年已經有的水上摩托艇表演、動力傘表演等,是外來的、現代的形式,當然很好,而雜技、武術和戲曲表演,則更具中華文化色彩。總之,我們要好好利用蘇州河這個舞臺。

  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座城市的生活文化本色,最好到老百姓家裏走一走看一看。我們“世博之家”,可以在過節的時候更加“亮”起來。世博園內可以有佩戴香囊者走動而惹人注目,但製作香囊的手工藝,最宜在百姓家中近距離細緻展示;街頭可以有像吃漢堡包一樣吃粽子的場景,但包粽子的樂趣,最好在家庭廚房裏體驗。網上有介紹“世博之家”老媽媽製作虎頭鞋的描述,而會製作端午香囊、包裹端午粽子的,一定更有人在。家門口插艾草、身上佩香囊,都具藥用價值——發揚中醫藥文化,也是端午節的一個題中之義。 (作者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