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話:不騖遠而求實效

時間:2010-05-26 13:54   來源:解放日報

  25日,在北京落幕的第二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向外界公佈了戰略、經濟、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簽署了8個合作協議。在經歷了年初的種種波折後,中美兩個大國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交流,這讓外界矚目。而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所取得的成果,更讓人看到中美未來合作的廣闊前景。

  雙方準備充分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對話期間表示,本輪對話體現的不僅是量,更在於質。的確,在中美關係經歷了去年底至今的高峰——低谷——轉圜的顛簸之後,再次起航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顯然變得更務實、成熟。組織上,去年的首輪對話是在奧巴馬新政府剛上臺半年之際舉行的,重在謀劃定位,氣氛良好,但許多官員還未到位。而今年,奧巴馬政府磨合完畢,前期準備也更充分。過程上,對話首日聚焦雙邊關係,次日著眼全球性、地區性問題上的合作。戰略與經濟兩個層面互動更緊密,並行更加融洽。態度上,兩國都更坦率。雙方都列出各自的問題清單,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儘管滿足對方“要價”頗有難度,但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指出,此次對話,雙方都對彼此政策的上下限、合作的彈性空間有了清楚的認識,都不會輕易盲目拔高“合作”調門或渲染“爭吵”氣氛,這將有效避免過去屢見不鮮的對對方的“過高期望”。

  美將“鬆綁”出口?

  兩天對話中,經濟對話成果觸及當今全球高度關注的各種問題,從中美各自國內的經濟政策到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從貨幣政策到退出機制,從金融監管到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雙方達成一致,美國政府將評估中國政府對美出口管制問題提出的關注。

  眾所週知,美國自1979年以來長期實行對華出口管制,並在2007年將中國單列,專門增加航空發動機等47個出口管制項目。美國要應中國要求、大敞高科技産品之門並非易事。最大的可能是,美國在高科技出口方面略有鬆動,對部分技術進行鬆綁。黃仁偉指出:“畢竟,有些技術早已在西方普及,即使美國不給,歐洲也會給,美國的出口管制到頭來很有可能是封鎖了自己。”不過,從法律上講,美國要想改變現在對中國的一些歧視性規定,需要國會批准,不難想見,這將是個費時耗日的漫漫征程。其實,美國可能採取的“鬆綁”無疑是出於美國的利益需要。為了平衡貿易,奧巴馬政府確定了五年內對外出口翻一番的指標,因此,對美國而言,它需要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深度,為美國企業爭取更多機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曉表示,“鬆綁”對華出口管制措施,也表達了美國對中國政府採購中優先考慮國家自主創新産品的擔憂。不過,若美國真能部分解禁,自然會對平衡中美兩國貿易起到積極的作用,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輕,這對中國來説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雙方承諾就財政、貨幣和結構改革等問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對話與協調。其中,中國承諾將促進國內消費,而美方則承諾削減赤字和增加儲蓄。一定程度上,這也體現了為促進強勁的經濟復蘇和更加持續、平衡的經濟增長,雙方加強政策互動的意願。

  對話不是談判

  “對話不同於談判,不以具體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王岐山在對話期間的一番話,掃除了很多人對這一機制的誤解和“奢望”。陳東曉認為,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功能已經界定得很清楚了,就是全方位溝通和了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雙方眾多高層官員在一起討論,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予以充分的了解。對未來兩年的中美雙方也會有現實的促動,使雙方對中美關係既不會陷入“中美國”之類的過高估計,也避免特別是一些美國媒體報道的“中美無用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教授認為,今年4月的“胡奧會”結束了中美關係下滑的勢頭,這次的對話則將中美關係向前推進。從本輪對話來看,中美關係發展獲得“新的起點”。接下來,雙方還要在各個領域討論落實對話達成的共識,因此,對話效應將在今後幾個月顯現出來。

  毫無疑問,對話對中美關係回到正常軌道起了助推作用,也給全世界關注中美關係的人們以信心——中美關係並非是某些媒體報道的那麼壞。不過,兩國在雙邊關係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存在,但這些分歧恰恰凸顯了戰略與經濟對話這一平臺作為雙方戰略性、全局性的對話、溝通渠道的價值和意義。而對話機制本身也證明,中美雙方都意識到,中美合作是穩定國際秩序、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建設性力量。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