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徹底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跳出過去“一放就亂”的迴圈,需要地方同步推進簡政放權改革。地方和中央步伐一致,才能真正釋放出市場的巨大活力和動力。
6月1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其中不少審批事項,比如“港澳臺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審批”,企業和社會呼籲多年要儘快取消,這次終於壽終正寢,體現了對民意的尊重。
這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第三次削減行政審批,累計取消和下放許可權150余項。年初,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李克強承諾要下決心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意味著要削減近600項,每年至少要削減120項。從這個角度看,中央政府放權的力度和決心是很明確的,並且正按既定時間表在提速推進。我們也期待,能提前實現本屆政府的預期目標。
應當説,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了關鍵時期。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加大,包括就業在內的結構性矛盾開始突出。傳統發展方式的應對之策是,擴大投資、尤其是擴大國有企業投資,以在短期內緩解經濟壓力。但這種方式無疑又為中長期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尤其是産能過剩的挑戰。
因此,在這個背景下,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盡可能地給市場主體鬆綁,盡可能地把一些許可權還給市場主體,市場能管的政府不要管,不僅可以有效釋放市場活力和動力,而且可以真正地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品質。
近來,社會頗為關注大學生“就業難”,一些年輕人安於現狀不願創業。如何緩解就業壓力,讓年輕人迸發出創新的活力和創業的激情,也需要繼續簡政放權。現在很多80後和90後,還真的沒有太多耐心去跑那些繁雜的手續。繼續減少審批項目,簡化辦事手續,才能讓更多中小微企業如雨後春筍一樣涌現出來。繼續簡政放權,才能更好地解決就業、鼓勵創新。
值得提醒的是,各地方和部門也要跟上中央簡政放權的節拍。以往的教訓顯示,很多審批權放到地方後就很難再往下放,形成了審批改革的“腸梗阻”。過去30餘年,地方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中作用居功至偉,但也客觀上形成了地方主導的增長方式,“拉投資、批土地、上項目”成了一個通行的模式。其背後的重要支撐,就是各類行政審批事項。
地方如果不同步加快簡政放權改革,不實現政府職能有效轉變,行政對市場的干預仍然存在,只是從中央轉移到了地方。要徹底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跳出過去“一放就亂”的迴圈,需要地方同步推進簡政放權改革。
中央已經有了“削減三分之一”的承諾,各地、各部門也儘快明確本屆任期內行政審批改革的目標,甚至把它作為考核政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據媒體報道,近日一些地方在下放行政審批上已有所行動,比如雲南省政府要求取消和調整202個有關投資的省級行政審批項目,新疆烏魯木齊市取消、下放149項行政審批,值得更多地方跟進效倣。
繼續簡政放權,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砍掉,才能真正釋放出中國經濟的巨大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