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媒體人怎樣炒股

時間:2013-05-17 12: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央視財經頻道日前邀請十多家媒體的記者舉行了一場類似于座談會的專訪活動,幾位經常在電視熒屏上露面的主持人共同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其中一位名叫李雨霏的女主持人,介紹了自己在炒股上的痛苦經歷。

  她説,在許多人看來,自己主持著《交易時間》和《市場分析室》兩檔專業財經類節目,或許能方便地獲得一些諸如內幕消息的股市資訊,炒股時肯定穩賺不賠。但事實證明,她也有炒股嚴重被套的遭遇,甚至連嫁粧錢都輸掉了。因此,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投資者,不能聽信所謂的“消息”,不能盲目買股。

  李雨霏和她的同事天天在電視節目上教人炒股,節目組聘請的一些專家也經常向觀眾傳經送寶,但是,輪到他們自己炒股,卻並沒有勝算的把握,可見,股市當中不存在老師。

  不過,李雨霏的講述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電視臺財經頻道的主持人,以及其他所有財經媒體的記者、編輯等媒體人,是不是可以炒股?或者説他們炒股應該受到什麼限制?這些問題是有必要進行認真探討的。

  職業特性決定了財經媒體人,很容易利用工作之便事先得知股市上的有關消息,宏觀一點的可以是政府部門的某種決策(股市上稱為系統消息),微觀一點的可以是某個上市公司的動向(股市上稱為非系統消息)。如果他們炒股,或者在炒股中不受任何限制,那麼他們就可以先於市場上的投資者,採取買進或者賣出的舉動,從而構成內幕交易。

  尤其是一些大媒體,由於其特殊的地位,在獲取內幕資訊上有更便利的條件,因此更容易産生內幕交易的嫌疑。儘管李雨霏説她炒股輸了,但是內幕交易並不以輸贏作為判斷標準,事實上,中國證監會以往處理的內幕交易案例中,也有當事人出現虧損的,對他們仍有罰款處理。

  從李雨霏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在一些媒體的財經頻道,主持人和其他人員炒股是不受什麼約束的。事實上,財經媒體人的炒股,幾乎都是完全公開的,在一些媒體,甚至受到領導的鼓勵。有的財經媒體的領導面對剛入行的青年記者,不是先跟他們講作為一個財經記者必須忌諱的事情,而是要他們買股票。領導經常説的一句話是,財經記者不炒股,做不好財經報道。

  財經媒體人若從事內幕交易,其危害性並不亞於證券從業人員的內幕交易。由於他們把持著財經媒體的傳播渠道,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將財經資訊的傳播與自己的炒股結合起來,利用新聞報道的合法途徑為自己炒股服務,比如按自己手頭的持股來判斷一條新聞的價值,誇大所謂的利好新聞,縮小甚至隱瞞不利於自己炒作的利空新聞,等等。財經媒體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利用自己的工作條件為自己炒股製造輿論空間,這種作用甚至是證券從業人員所不能及的。

  財經媒體人不得參與炒股,在很多國家都有專門規定,這是為了保證市場輿論的公正性,防止內幕交易。在我國,財經媒體人是否可以炒股,並無專門的規定。按照今天的市場狀況,炒股已經不是一個十拿十穩的行當,即使掌握了內幕資訊,照樣很容易輸得很慘。但是,財經媒體人炒股仍需有一定的規範,這不僅是為了防範內幕交易,更重要的是讓財經媒體守住職業倫理的底線,讓財經媒體人能公正無偏地從事財經報道,使財經資訊不致因為摻雜了傳播者的私利而出現扭曲。

  徹底關死財經媒體人炒股的大門也許有點不近人情。可行的方法是,有關部門應該為財經媒體人建立起炒股報備制度,即向上級部門報告並且備案,讓他們的這種活動處在陽光之下。比如,將他們日常的買賣股票行為與他們的職務行為挂起鉤來,他們買的股票是不是與其採訪線上的企業重合?他們買賣某一股票與其從事的報道在時間點上是否産生符合內幕交易的情況?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市場監管自然應該跟進。我相信,在這樣一種制度建立起來以後,我國的財經媒體一定會更有公信力,也更受受眾的歡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