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打招呼”關進制度的籠子

時間:2013-04-19 14:32   來源:工人日報

  關鍵在於約束權力,令掌權者對制度心存敬畏,加強對權力運作的監督,將“打招呼”關進制度的籠子。當人情不能大於原則、原則不能隨意踐踏成為全社會通行的行為規範時,“打招呼”的怪象自然會消失了。

  辦事需要找人“打招呼”,這似乎已經成為不少人認同的一條潛規則。在官場上,“打招呼”的魔力有多大,栽在這上頭的可能性往往就有多大。據4月15日《新京報》報道,利用職務便利,通過直接插手或者給相關人員打招呼等方式,為利益相關企業辦理資質、承攬項目等提供幫助,進而收取房子、股份、名車、美元、名錶等,這是住建部建築市場監管司原副司長劉宇昕常用的斂財手法,近日他被法院一審判處12年徒刑。

  除了人們見面時表示禮貌和友好的字面意思外,“打招呼”的另一層“中國式”涵義,是就某項事情或某種問題通知或關照有關方面予以照顧,而這層意思已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不少角落。孩子原本可能上不了某所知名小學,打了招呼就上了;去醫院看病原本得排長隊還不見得能挂上專家號,打了招呼就挂上了;很多人擠破腦袋想要去的單位,打了招呼就去成了……難怪有人感嘆:“沒有關係可能跑斷腿都辦不成的事,有人靠打聲招呼一句話就辦妥了。”

  由人情維繫各種社會關係是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特徵。而“人情”從好處説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交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則是很多事情都要靠關係、拼人脈方能搞定。而這樣的傳統若遇到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的現實,則極易演化為拉關係、走後門、權錢交易、腐敗滋生。像上述劉宇昕那樣落馬的官員便是鮮明的例證。

  打一聲招呼,原本欠缺條件的建築公司辦理了特級資質;打一聲招呼,原本要公開競標的工程內定給了某位承包商。除了能給人謀取巨大私利,“打招呼”在提拔幹部方面照樣通吃。“造假騙官幹部”王亞麗的例子尤為突出,石家莊團市委原副書記王亞麗的姓名、出生日期、父母身份、入黨等基本情況皆為虛假,卻一路升遷,組織部門也曾發現其檔案有問題,但因為有上級領導“打招呼”,他們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如此種種,打招呼的“含金量”越高,相應地也凸現出不按章辦事、“上頭説了算”的官場生態有多麼不健康。

  “打招呼”緣何能大行其道,成為一些地方官場上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一方面是某些人習慣於一手遮天,而下級畏于上級的權力,只能言聽計從;另一方面是一些官員之間、部門之間相互打招呼,彼此給面子,把權力當成了利益交換的籌碼。於是乎,有人打招呼,就有人聽招呼,有人遞條子,就有人給面子,這是官本位思想作祟,也是權力缺乏約束的結果。“打招呼”化身權力尋租的工具,挑戰了社會公平,甚至違反了相關法規。

  一些國家流行一句名言“Businesses is businesses”(公事公辦)。在崇尚“法律之上沒有權威”的新加坡,其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為世人稱道,該國有很多政府投資建設項目都是公開招標,若落選的公司對某公司中標有異議,則可要求政府説明理由並查詢有關資料。有學者就此指出,如果不是嚴格按法律和規則辦事並實行徹底的公平競爭,不敢設想這種靠政府控制資源並大量投資的國家會出現多麼嚴重的腐敗。在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通行的規則是按規矩辦事。恪守制度亦是維持現代社會良性運轉的一大基石。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要消除“打招呼”之風,關鍵在於堅持原則,約束權力,令掌權者對制度心存敬畏。要加強對權力運作的監督,將“打招呼”關進制度的籠子。當人情不能大於原則、原則不能隨意踐踏成為全社會通行的行為規範時,“打招呼”的怪象自然會消失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