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美國重返亞太尚沒有也無法形成對華戰略包圍圈。至少北邊的中俄關係、東南的兩岸關係均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只要這兩對關係保持穩定,則周邊環境難以發生根本性逆轉。此外,西北部的“上合”組織外延擴大、內涵深化,東北部的中日韓經貿合作動力未減、潛力巨大,中日貨幣互換全面啟動就是信號,這些均有助我周邊環境的和平穩定。即使美國亞太盟國體系,也並非鐵板一塊。近期澳大利亞新政府發出積極推進澳中關係的信號,泰國政府也在發展泰中關係上有積極姿態。
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看似咄咄將中國逼入困境,實則中美在亞太各有短長,中國並非全然處於劣勢。美國有安全優勢,中國有經濟優勢。美國目前所為,就是放大安全優勢,並尋求將安全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比如推動美韓自貿協定和TPP,有幾分彌補過去缺憾的緊迫意味,顯得並不從容。中國目前所採取的策略,則是儘快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政治、安全優勢,更好地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海洋維權意識的上升、海洋綜合實力的加強等,都可視為此種努力的一部分。過於看重美國軍事力量和過於輕視中國經濟力量,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值得關注的是,美官方和戰略界人士目前已開始反思過去兩年亞太戰略的得失,一種聲音認為,美正在犯三大錯誤:一是過於以中國為對手塑造亞太佈局,開始激起中國的反美情緒,進而使中美關係面臨走向對抗的風險,不利美整體利益;二是刺激中小國家“拉美制華”的衝動,使美亞太戰略被第三方綁架,最終有可能使剛從“中東沙漠”抽身的美國再度陷入“南海汪洋”;三是矯枉過正,在重返亞太同時忽視西亞北非變局,致使美中東戰略兩大基軸埃及-沙特-以色列和埃及-土耳其-以色列三角出現鬆動,最終會使美顧此失彼。這種反思顯示,美亞太戰略存在可變性和可塑性。美高層近來積極呼應中方提出的共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即為中美尋求在亞太地區良性互動埋下了伏筆。
由此觀之,中國周邊環境有惡化的一面,也蘊藏積極變化的因子。只要發揮主動、因勢利導,完全有可能創造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袁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