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群眾:“直接”才能“密切”

時間:2012-03-23 09:16   來源:人民日報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當前,一些黨員幹部在發揚這個作風方面做得很不夠,或者不去聯繫群眾,而是躲避群眾、脫離群眾;或者雖然“聯繫”群眾了,卻是間接而非直接地聯繫,根本起不到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作用。有的地方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群體性事件多發,與此不無關係。聯繫群眾,“直接”才能“密切”。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應大力強調直接而不是間接地聯繫群眾。

  間接地聯繫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比如,有的領導幹部進行調查研究,常常是前呼後擁,相關的路線、時間、對象等都提前作了安排,甚至連“群眾”怎樣回答問題也早已作了“交代”。如此聯繫群眾,雖然做到了面對面,但這種面對面是表面化的,難以全面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和群眾的真實想法。更有甚者,在有的地方,除了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群眾在生活中很難見到本地的領導幹部。對於這些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很有意見。因此,強調直接聯繫群眾很有必要。

  直接聯繫群眾,一個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淡化“官念”。我們黨始終強調,黨員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黨的幹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務員,與群眾只有分工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了這種認識,直接聯繫群眾就具備了思想基礎。但遺憾的是,有的領導幹部公僕意識日漸淡薄,官老爺意識卻日益滋長:在群眾面前板著面孔、端著架子,居高臨下、盛氣淩人;與群眾談話不是平等交流、協商互動,而是疾言厲色、發號施令。這樣的態度和做法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自己與群眾之間築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籬,使群眾因心生畏懼而不敢説實話、道實情,因心懷抵觸而疏遠之、厭惡之。以這樣的態度和做法聯繫群眾,自然事與願違,不可能得到群眾的認同。事實上,這也違背了聯繫群眾的原意。所以,領導幹部只有淡化“官念”,以平等的態度、平和的心態與群眾接觸和交流,聯繫群眾才能直接、有效。

  直接聯繫群眾,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搞些“微服私訪”。“微服私訪”固然是古代帝王、官員了解下層情況和民間疾苦的一種做法,但我們也可以借鑒。把這種做法用到調查研究和聯繫群眾上,就是不搞事前“安排”和“交代”,悄悄地進行,獨立地完成,真正做到與群眾“零距離”。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不僅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減少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而且可以避免這樣那樣的干擾,從而能夠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直接面對自己想接觸的對象,了解和掌握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資料。不可否認,由於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一些群眾不願在領導幹部面前説真話、道實情。而“微服私訪”要求領導幹部暫時隱去身份,以更加靈活的方式與群眾進行溝通和交流,顯然屬於直接聯繫群眾的一種方式。事實也證明,這種方式有利於提高聯繫群眾的直接性和實效性。

  必須看到,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一個永恒課題,是黨員幹部的一項長期任務,什麼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鬆。在新形勢下強調直接聯繫群眾,就是要更好地發揚這個優良作風,從而使我們黨、我們的事業獲得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不忘聯繫群眾,自覺主動深入群眾,盡心竭力造福群眾。(張巨成)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