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聽證如何壓縮“公開泡沫”

時間:2012-01-31 15:34   來源:人民日報

  全面公開才能消弭公眾質疑,回應質疑才能提升公開品質,也只有公開與質疑充分交鋒才能收穫真正的公信力

  “將成本數據原封不動公示”、“諮詢受理後5個工作日內由專人回復”、 “政府僱員不能當聽證會普通市民代表”……節後第一個工作日,廣州市圍繞水價的一系列舉措,引發了關注,也獲得了普遍好評(詳見本報1月30日13版報道)。

  就像中國足球、央視春晚,儘管是老話題,但公共産品價格的每一絲變化,都能觸動公眾的複雜情感。仔細分析廣州的創新舉措,既是中央公開要求的落實,也是對當前部分社會焦慮的回應。

  與立法、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領域的聽證相比,涉及水、電、氣的價格聽證,受到公眾的格外關切。這既是由於資源價格調整關乎每個人的利益,也是因為此類聽證會每每成為“聽漲會”,甚至伴隨著“聽證專業戶”等傳聞,被質疑為“公開作秀”。

  公允地説,在物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資源價格的上漲也在情理之中。對於這一點,相信只要不是“天然反對派”,都能接受並理解。事實上,一些聽證會之所以遭到質疑,甚至聽證主持人被扔礦泉水瓶,也並非只是因為漲價。

  就此而言,價格聽證會究竟是“逢聽必漲”還是“逢漲必聽”?“聽證會專業戶”的背後到底是“內部指定”還是“無人報名”?如果不從聽證會本身出發,對類似問題的爭論只能是霧裏看花、難有定論。

  從計劃年代的“關門定價”到今天的“開門論證”,聽證會的初衷就是通過擴大公眾參與,提高政府定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既然是民主機制,就要允許有“意外”,而不能搞“主題先行”;既然作為“民主訓練場”,就應該鼓勵各種表達。我們不妨反思:那些被質疑的聽證會,是否有提前定調子、設框子的嫌疑?那些門庭冷落的聽證會,是否是公眾用腳投票的一種無聲抗議?

  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領域,每個人都是判斷者。提升價格聽證的公信力,固然要提倡公眾積極參與、理智表達,更要提高聽證制度本身的成熟度。價格聽證的前提,是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明白賬”。用詳實的數據説話,而不是僅以姿態動人;讓群眾參與判斷,而不能讓“自己當自己的法官”。進而言之,無論是成本核算還是聽證表決,本身就是一種互動機制、一個系統工程。如果對質疑沒有回應,對批評沒有改進,所謂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就會成為“權利泡沫”,不僅無助和諧,還會招來怨氣。

  “只有把市民的疑問解釋清楚,這樣的公開才算是有意義的公開。”對於曬賬本,廣州自來水公司負責人這樣表態。公開從來與質疑相伴,只有全面公開才能消弭公眾質疑,只有回應質疑才能提升公開品質,也只有公開與質疑充分交鋒才能收穫真正的公信力。

  在這個意義上,聽證會拒絕政府僱員固然是“矯枉過正”,但比這種努力更重要的是,無論資訊公開,還是聽證會完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進程中,我們始終要明白石頭是什麼,而對岸又在哪。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