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食品安全問題衝擊民族信用底線

時間:2011-06-02 14:11   來源:廣州日報
  儘管國家三令五申“重典治亂”,食品安全問題還是不時出現。本報記者調查發現,一次性發泡餐盒仍然違規生産,這些用廢舊塑膠作原料、甚至可能添加了致癌物熒光增白劑的“黑餐盒”流向了珠三角各地。更令人詫異的是,非法生産者膽大包天,監管部門前腳剛走,黑心店主就撕掉封條,馬不停蹄開工。

  這樣的事實,實在讓公眾難以接受,是該責怪監管部門的處罰力度不夠嚴厲?還是該痛罵非法生産者的商業道德缺失?食品安全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轉最基礎的秩序,可謂底線中的底線,倘若連人們的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證,其他一切也就無從談起。可令人揪心的是,這個底線卻面臨失守的危險。在食品安全底線失守的背後,暴露的則是民族信用之憂。

  弄虛作假、唯利是圖的奸商或許只是個別,然而,整個社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食品安全問題,一定程度上表明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問題食品顯示的恐怕不只是食品安全網上漏洞多多,也顯示整個社會的信用出了問題:國人搶購境外奶粉的無奈,折射了消費者對內地奶企的不夠信任,進而可以延伸到對現有食品安全監管效力的不夠信任。

  市場經濟本質就是信用經濟,連最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又何談信用?沒有了信用,又何來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

  放眼食品安全做得好的國家和地區,一旦某個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並被查實,其社會信譽就徹底失去,這樣的企業很難再獲得銀行貸款、政策支援等一系列優惠,很難再有機會在本行業中繼續生存發展。而且,針對問題企業的懲罰力度之大也超出想像。與我們對食品違法企業的處罰通常設定一個限額(如最高罰款10萬元)相比,他們的處罰並不定額,而是根據銷售額多少,其震懾作用自是不可相提並論。

  當然,食品企業可以辯解説,缺乏誠信的何止是食品領域,放眼其他行業,信用度也並不見得有多高!此話固然不錯,但須知,食品安全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前提,這種損害非常“致命”,形同“制毒、販毒”。底線倘若失守,結果便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性潰敗。

  如何堅守食品安全這個最基礎的社會底線?要求食品從業者每年集中培訓不得少於40小時,強調企業自律、誠信經營,當然很有必要。但維護食品安全,不能只委諸業者的良心發現及道德血液,更多時候要靠先進的科技鑒定真假,並通過監管體系的層層把關機制,堵住安全漏洞。

  因而,執法主體首先要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不能讓底線率先從監管這裡突破。客觀地説,當前內地共有30多萬家食品企業,尤其以中小企業居多,再加上流動性強等特點,管好食品安全確實有難度。但再難也要迎難而上,畢竟政府部門本身就有帶頭樹立誠信的責任。

  有了執法主體的底線堅守,再制訂嚴格的標準和密不可透的安全網,逼迫食品企業必須堅守安全底線,否則就面臨著被市場淘汰、被消費者“下架”的危險,如此我們才能找回食品安全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