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是近年來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前些年聽得少,前些年官場上不太説這個詞,凡是與此相關的“成就”,一是歸於上級,歸功於“各級領導的關懷”。“關懷”很重要,細想也是,上面不點頭,做得再好,也難言及“進步”了。二是歸功於“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這沒有錯,廣大人民群眾總在努力,不管誰在當官,都要為溫飽奔波辛勞。但日子過得怎樣,有時差別就那麼大呢,儘管都是“在正確領導下”。對了,有個小故事,説的是某地來了個新領導,走在街上,問一個老百姓:“你知道新來了個領導嗎?”老百姓答:“沒有啊,沒有變嘛,還是‘正確’同志呀?報紙電視還是説在‘正確領導下’取得新成就了!”是啊,多年就是三段式,上級“關懷”,群眾“奮鬥”,領導“正確”。前兩條不説不行,説了也是等於沒説,重要的是領導永遠“正確”。也多虧了中國字神奇微妙,“領導”二字,可大可小,可延及“各級黨政部門”,也可只指某一個具體的長官;同是“領導”,當動詞用行,當名詞用也行,當複數用行,單指也不錯,變化之中,韻味無窮。
現在有進步了。一步一步地進步,也就越來越具體了,模糊的“正確領導”,需要看得見摸得著了。有了成績叫政績,出了問題要問責。於是,在我們聽到和看到的“各級領導關懷”和“廣大群眾努力”之外,有了數字,有了指標,有了形象工程,有了十件百件實事。我覺得這實在是好,是進步,這個進步,從根本上來説,是讓老百姓從實實在在的“數字和實物”中,再一次感受到“當家作主”的味道。老百姓以前説,當官的是青天是陽光是“父母官”,當官的為老百姓做了事,老百姓感激不盡“感謝領導感謝政府”!現在老百姓開始明白了,政府官員是“公務員”是老百姓的“僱員”,吃百姓飯,穿百姓衣,幹得好不好,到了年頭要“述職”——擺出自己幹了什麼事,向老百姓做個交代,這就是講政績。這是理論上的重要變化,道理弄順了非常重要,實際生活中變化還得慢慢摸著石頭過河。石頭是什麼樣?摸著的人知道,旁人不一定明白。公開的規則和實際的操作從來就不可能完全重合,大學裏教政治經濟學的教授,官場上管理政治經濟的大員,兩股道上跑著,各有各的絕招拳路。比方説,這好好的政績,也會有許多變數和異類。
一是搞形象工程,也是最可以理解的“政績”。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工程,有些用得著,也有勞民傷財無大用處。修大馬路、架大橋、蓋大劇院、開“世界國際”級的各種會議……有錢的大把花錢,沒錢的銀行借錢,又沒錢又借不到錢的村長怎麼辦?也有辦法,凡是路邊的農舍,一概重新粉刷,錢多多刷,錢少少刷,最少的只把朝馬路的那一面墻刷白就行了。當然,倒楣的也是這些村長們,老百姓敢告,電視臺敢曝。有的地方政府表面光鮮的馬路大橋後,欠銀行一屁股賬,誰去查?借給電視臺一百個膽,他能去銀行查政府的賬?這屆政績輝煌,得到升遷。繼任者上任才知道接了一屁股壞賬,你説這種人“政績”如何?對得起誰?上級首長、接任同志、還是廣大群眾?為官無品,何談政績!
二是搞GDP數字遊戲,對不起,聽説不讓在文章裏用英文,但換成(地區)國內生産總值,同樣也不一定説明白,還是再用一次吧。發展是硬道理,經濟必須搞上去,當然也是各級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但這裡面也有虛數,於是講真金白銀,講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年最缺德的財政是什麼?據媒體不完全的公佈,有不少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是出賣土地的收入。賣地成了這些地方主要的財政增長支撐。地價飛漲,拉動房價飛漲,儘管物價指數已經很高了,而房價還不進入CPI(物價指數)中。於是在不大動聲色的物價指數下,這些為政者,製造自己政績的同時,掏空了老百姓的腰包。用一句常用的説法,這些官員們,正讓高漲的房價搜刮了當地老百姓從改革開放中得到的那一點財富,同時編織自己的政績神話!為官缺德,何來政績?
從政績引出官品、官德這兩個詞來,連我自己都有些驚訝。是啊,為官之道不能低到把不貪腐當作底線,還應有一些更高一點起碼應遵守能見光的官品、官德。讓為官政績不僅成為上級提升的考核指標,更成為能夠活在老百姓嘴上的口碑和經得起歲月搓揉的歷史。(葉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