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任務”體現“硬道理”

時間:2011-03-14 15:18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兩會公佈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制定了24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其中有12項屬於約束性指標,另一半屬於預期性指標。

審查、討論規劃綱要草案時,很多代表委員都注意到指標中悄然發生的變化。約束性指標中增加了幾個新項目: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原有的污染排放指標也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等細類。正如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所説:“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會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增加的新指標就是這種要求的體現”。約束性指標的“擴容”,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未來五年科學發展的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

這是一個更綠色的指標體系。僅僅與節能環保有關的約束性指標,就有6個之多,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實現綠色發展的堅強決心。這是一個更幸福的指標體系。列入約束性指標的關係民生、公共服務的內容,集中在社會保障體系的打造和進一步完善方面。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到養老、醫療保險覆蓋面再到保障性住房建設,我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路更實了。這也是一個更負責的指標體系。12個約束性指標,不僅關乎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更屬於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範疇。提出這些指標,既是對人民訴求的積極回應,也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包含著沉甸甸的責任。

完成好約束性指標,離不開對科學發展觀的真正領會和自覺貫徹。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是發展觀念的轉變。近年來,少數地方通過拉閘限電等方式,完成降低能耗的指標。這樣的做法給企業生産、百姓生活帶來困擾,對節能減排工作有害無利,反映了錯誤的、落後的發展觀念。這也啟示我們,指標體系設計得再科學,如果缺乏科學發展觀念,難免在執行中打折扣。只有觀念真正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才能在發展行為上不走樣、不變味。

設定約束性指標,使我們在邁步時目標更加明確、容易操作,但要讓約束性指標真正有所“約束”,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切實提高執行力。如何分解指標、細化責任,如何嚴格考核、加強問責,如何開門監督、陽光運作,是另一種值得研究、應該做好的“約束之道”。這種約束,歸根結底就是通過制度、法律的力量確保科學發展這個“硬道理”得到落實,確保約束性指標變成發展中的“硬任務”,把“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宏偉藍圖,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姜泓冰)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